位置:首页 >  战略合作  >  诗歌岁月
【关东鹿鸣·咸宁文坛·采风纪实】 冬阳暖南林――采风行随笔 《如期相约》 作者:吴云飞《云梦泽杂志》副主编
发表时间:2017-12-21     阅读次数:     字体:【


【关东鹿鸣·咸宁文坛·采风纪实】

冬阳暖南林·采风行随笔

《如期相约》

作者:吴云飞《云梦泽杂志》主编





【编者按】


2017年12月17日,西丰县文联秘书长兼作家协会主席、【关东鹿鸣】总编辑、【关东鹿鸣·咸宁文坛】主编李建厚应邀参加【咸宁文坛】作家采风活动。这一活动,也拉开了西丰与咸宁(通山)结为文化艺术交流友好市县双向交流活动的序幕。

现将由李建厚推荐、《关东鹿鸣·咸宁文坛》编委会副主编吴云飞撰写的文章刊发于此,以分享咸宁作家采风的丰富活动和丰硕成果。




上图:【关东鹿鸣·咸宁文坛】作家采风团合影。




【关东鹿鸣·咸宁文坛·采风纪实】


冬阳暖南林――采风行随笔


如期相约


作者:吴云飞《云梦泽杂志》副主编


意象添乡愁,冬阳暖南林。不知是《云梦泽》邂逅了“咸宁文坛”,还是咸宁文坛选择了《云梦泽》,深秋的一抺斜阳中,作为《云梦泽》杂志的副主编、咸宁市小说学会的理事,我于微信群中有幸结识了通山知名诗人、网络作家、咸宁论坛版主、咸宁文坛创始人朱国平先生。朱国平先生凭着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对家乡文化兴邦无私奉献的那一份赤子情怀,身边齐聚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志士,以敏锐的洞察力、崇高的志向,及博大的胸襟,在众多文友的支持与帮助下,创建了“咸宁文坛”与《关东鹿鸣·咸宁文坛》专刊,积极地投入到了为家乡文化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行业中,由此而拉开了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咸宁文坛釆风行”在行动的序幕。


“咸宁文坛”编委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沟通、交流、筹备,在通山县宣传部、文联、作协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确定了这次的釆风行动及主体釆风目标――通山县历史名镇南林桥镇(原名楠竹)。农历丁酉年十月三十星期天,艳阳高照,冬日明媚,难得的好日子,给行釆行动平添了几分“把酒临风”的喜气。《云梦泽》团队在“咸宁文坛釆风行”发起人朱国平先生的盛情邀下,一行五人一路霜华专车从咸安出发,上高速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很快就到达了采风组的集合地――南林桥镇政府所在地。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来自通山县各地众多的文朋诗友们一起,齐聚在南林桥镇镇政府门前,一如美丽的相约。



上图:作者吴云飞(右二)、通山县文联主席方如良(左三)、《云梦泽》杂志总编张浩(右一)、新浪网咸宁总编李怡芳(右三)、《关东鹿鸣·咸宁文坛》主编朱国平(左一)和李建厚在采风现场留影。


“咸宁文坛”首次釆风行动,是一次有准备、有规划,筹措完善的集体行动,义务釆风为山区人民推广、宣传这一举措,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镇党委书记焦汉雄同志、市委办公室干部、挂职南林桥镇党委副书记程双吉同志等三位副书记的热烈欢迎与热情接待,为此,镇政府专门为这次的采风行动,布置了一场镇政府振兴文化经济建设的工作汇报,及采风行动的工作安排与南林桥展望的专题会议,我们《云梦泽》团队也在这次釆风活动中遇见了许多新老朋友。大家彼此握手打过招呼,釆风组一行被礼貌地请进了南林桥镇小会议室。各自依次落座后,发起人和组织者朱国平先生,率先对在座的各位作了一个短暂而又明了的介绍。参与“咸宁文坛釆风组”的成员有: 不远千里来自远方的辽宁西丰文联秘书长兼作协主席、辽宁铁岭电视台辽北总导、作家、诗人、咸宁文坛总策划、关东鹿鸣·咸宁文坛主编李建厚老师,通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阮胜利老师,通山县文联主席方如良老师, 通山县作协主席、咸宁市作协副主席廖双河老师,通山县作协原主席、名誉主席、咸宁市作协原副主席,名誉副主席王运木老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咸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重阳老师,通山书画协会常务副主席陈光辉老师,咸宁市小说学会会长、市知名作家李梨老师,《云梦泽》杂志总编张浩老师,新浪网老总李怡芳女士, 湖北聚艺影视公司总经理、咸宁文坛总策划刘道本老师,通山原野诗社外联部负责人、诗人方建新老师等二十几位作家、诗人、艺术家齐聚一团,共同聆听焦书记对南林桥镇的推介与展望。




上图:李建厚主编听取当地党委领导介绍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秀美南林

南林桥镇党委书记焦汉雄同志亲力亲为,对这次“咸宁文坛釆风行”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从各个方面介绍了南林的古往今来,及南林经济腾飞战略性的决策与展望,其殷殷之情,让在坐的每一位作家、诗人、文艺爱好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南林桥镇镇政府、镇党委为打造南林文化名镇,引领南林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英明决策,及所付出的努力与良苦用心。


位于湖北省通山县、地处两县一区(通山县、崇阳县、咸安区)交界处的南林桥镇,是通山县的第一大镇,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及人文景观,也是全市38个口子镇和全省200个重点中心集镇之一。南林桥镇与通山县城郊相隔15公里,西与崇阳路口交界,北与咸安桂花接壤,是通山县西部的后门户。全镇面积1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9万亩。总人口3.3万人,辖南林、大坪、石垅、青垱、石门、湄溪、罗城、湄港、雨山、南林、港路、高桥、团墩12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社区。在106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武黄高速未开通之前,素有“小武汉”之称的南林桥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商家云集,这座耸立在山区里的千年古镇,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曾经的辉煌人满为患。俗话说: 人气即财气。106国道及高速公路的开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林桥镇的优势格局,人气差了,财气也就相形见拙。二十几年来,南林桥镇的经济建设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如何跟上时代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了现届镇党委,镇政府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难题。




上图:四季观光采摘园


在新的目标、新的起点上,南林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工作目标,把脱贫攻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走发展工业强镇之路,加快发展新型工业,行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最佳途径,引导企业走“专、新、精、特”发展思路子。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利用精准扶贫政策激发群众创业热情,着力转变以粮为主的经营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在山水资源开发上做出新作为。突出“一村一品”,注重规模经营效益。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低碳乡镇,在活镇富民、建设美丽家园上做下功夫、做文章。逐步加快脱贫步伐,发展民生事业,提升群众福祉。




上图:南林镇党委书记焦汉雄(中)向采风团作家介绍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南林桥镇镇党委、镇政府在“高定位提升发展能力,高标准建强干部队伍,高质量推进工作落实”的方针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县域副城区、咸宁市工业强镇工作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2016年圆满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年度全县乡镇综合考评中综合排名靠前。综合2016年所取得成绩,全镇累计获得国家级称号1项,获得省级荣誉4项,获得市级荣誉2项,5项重点工作排名全县前列,2名同志获得省级表彰,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完成农业总产值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1亿元,国税100万元,地税4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亿元,限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98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多项指标增幅全县靠前,镇容村貌显著改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不忘初衷,辉煌再造。在人大有效的监督下,在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南林桥镇镇政府、镇党委始终以建设“县域副城区、咸宁市工业强镇”为目标,以项目攻坚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城镇靓化为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017再上新台级,全镇完成总产值9.25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农业完成2.75亿元,同比增长11%,全镇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富而不骄,荣而不傲,南林桥镇镇政府、镇党委在新的目标、新的起点上,不忘初心,励精图治,将一如继往地沿着既定的方针,充分利用境内原有的矿产资源、楠竹杉木资源、农副产品资源,倾力打造“一城连三路,一镇带三园”(一城:通山南林活力新城。三路:石门生态旅游路、通山大道、咸九高速。一镇:孔雀小镇。三园:南林钙业科技园、南林工业孵化园、港路线生态产业示范园)优势经济平台,秉持“引得进来,走得出去”的振兴理念,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篇章,巩固发展成果,加快小镇经济建设步伐。


上图:咸宁通山南林镇石门村——茶马古道历史文化遗迹。


焦书记在简单介绍之后,决定把我们这次的釆风行重点放在镇隶属地“石门村”,让我们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们去实地采风,进一步深层次地去挖掘传统文化,挖掘石门红色文化,发现经济发展的契机与可行性的发展理念,为乡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多元化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为南林的经济腾推介宣传。


石门遗风

聆听完焦书记不怨其烦的镇政府工作报告,内心激动着暖暖的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动。从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以焦汉雄书记为首的南林桥镇党委班子振兴南林的决心,依托文化产业致富的诚心,同时也看到了南林桥镇全面致富的希望所在。




上图:石门水库旅游度假区


短暂的交流会议后,我们乘车随同焦书记等几位副书记一起,率先就近参观了镇政府所在地附的新型工业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三千多亩平展工地上,再一次现场听焦书记为我们讲解南林桥镇远大而又美好的前景,人们感慨万千。参观完新型工业园基地后,釆风组在焦书记及三位副书记一直陪同下,紧接着一路风尘地驱车直扑釆风的第一站――石门村。


南林桥镇石门村位于通山县西北部边陲的南林桥镇石门村,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村,也是大革命时期通山县红色革命根据地。石门村原属于通山县一个偏僻山区的小乡镇,后经合并后而并入现南林桥镇。现村行政区划由原石门、古楼、山泽、黄荆林、朗口五个村合并而成,共计有14个生产小组,29个自然湾,837户,3775人。长期以来,勤劳质朴的石门人民艰苦奋斗,努力致富,但因属于库区村、老区村,发展基础差、底子薄,不平衡现象突出等原因,石门人民依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石门村被列为通山县“十三五”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计划2018年出列)。



上图:南林镇党委书记焦汉雄向采风团介绍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情况。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全力推进。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2017年,石门村由市委办公室、市科协、市国税局、市城发集团联合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石门村进行脱贫攻坚工作,石门村从此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釆风组一行到达石门村后,在村支书夏新华及老党员夏继明同志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长夏畈“古村落”徽式建筑群,并认真地观摩了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长达500余年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及石板长巷中至今保留完整的亭台楼阁与造型独特的院落、府第。聆听历史的呼声,体悟远古的繁华,穿越在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巷道里,看“其旋元吉”“似续维宜”雕饰古朴的门楼。走进“会稽世第”,与世代健康长寿93岁高龄的老大爷谈“长寿泉”远古的故事,在“恒春堂.问症发药”的牌匾旁,我们抚摸着“夏天顺号――官盐杂货店”“杏林春晚”匾额,听老人讲“三星伴月”“楚王山”“劝善从良”等等许多优美的历史传说,品味年代久远的厚重。


参观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古村落,我们来到了村前石门水库下的一片片植物园中。漫步在高山沃士下的田野上,呼吸着大自然所赋予的清新空气,感受山区这一方水土浓郁的乡土气息,内心在不知不觉中,将乡愁缠绕在心头。看山峰俊秀,品渡槽飞架,洼地里仰望“石门水库”的英姿,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水库工地热火朝天的场面。这座兴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1959年11份动工,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的中型水库,因拦截于通山河石门溪处而得名。灌溉渠道拥有三座渡槽,一处涵洞,全长20公里,灌溉面积达8.5万亩。尽管岁月如刀,石门水库依然屹立至今,在山水之间,依旧焕发着不老的光芒。趁着雅兴,我们登上了水库坝顶,叹工程之浩瀚,赞人民之伟大,看青山绿水笑颜尽展,我们醉了,醉倒在群山叠翠中。


英雄的楚王山,峰峰相连泼墨如画。两边延绵不绝的青山下,阅尽繁华百年沦桑的长夏畈,一条渊源流长的通山河从畈中穿越而过,将古色古香而又年轻秀丽的村庄划成东西两半,一边瘦小古朴,一边靓丽多姿。青砖布瓦古色生香的门楼前,文友们体会着“政民一心奔小康”文化振兴的决心与诚意,感受着山区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的拳拳盛意,大家纷纷在印有“咸宁文坛”字样的红色旗帜上落笔签字。辽宁西丰文联秘书长兼作协主席、辽宁铁岭电视台辽北总导、诗人、作家、关东鹿鸣二-咸宁文坛主编李建厚老师,郑重其事地恳请了四川著名书法家袁赤老师,为这次“石门采风行”书下了“关东鹿鸣.咸宁文坛――作家创作基地.袁赤题”一行意义深远的大字,意在呼吁社会,让广大的文学创作爱好者,积极地投入到农村脱贫致富,文化兴邦的行列中来,为我们的父老乡亲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图;李建厚总编辑(左二)在用手机记录当地领导情况介绍的主要内容。


《云梦泽》杂志团队因其它任务,未能完成咸宁文坛整个的采风过程,于我,多多少少或有一点遗憾。在返回咸安的路上,我一直思考着,该为山区的人们写点什么。写他们的勤劳,写他们的俭朴,还是写他们的艰辛与不易?我想,这应该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需要的应该是帮他们推广,帮他们宣传,帮他们设计、规划,甚至于帮助他们引进外资、旅游文化创业!是的,应该是的!石门村有这么好的资源,还有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以及楚王山至石门水库、长夏畈、高桥野鸡坎茶马古道至雨山水库、翠岩和尚墓旅游线路规划建设,楚王山、长夏畈等景点保护性开发。秉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山鼓山歌民俗文化,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三者结合的原则,景点、生态、旅游开发、美食文化完美揉合,特色种植与特色养殖的大力发展,加上南林桥镇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如此好的内在条件,如此好的通山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我坚信,石门村攻坚脱贫致富,乃至整个南林桥镇的经济腾飞,一定是水到渠成胜利在望。一想到这些,忽然脑海里浮起了石门村古房墙上的一组数字,“1条主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5有: 有一个中心文化广场。有一批文化中心户。有一组文化墙(橱窗)。有一个志愿队伍。1个主题: 中国梦.我的梦。10个星级文明户。”正是这组丝毫不起眼的数字,深深地传递着古村憨厚朴素的文化内涵,以及山区人民崇尚文化、执着追求脱贫致富的理念,同时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兴旺发达的愿望。


挥手青山,作别南林桥,带作山区人民的热情与期待,我们一行五人一路顺风回到了咸安。为社会去写,为人民去讴歌,《云梦泽》仼重道远,义不容辞!


霜叶居士吴云飞

于丁酉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撰稿








责任编辑:【开原古城网】总编辑 、【关东鹿鸣·咸宁文坛】编委会执行主编 王义(百岁三缔)



 
上一篇:【关东鹿鸣·咸宁文坛专刊·咸宁文坛作家走进通山第一镇南林采风】
下一篇:【关东鹿鸣文化平台】 ·【缘音大爱·原创歌词】《家》作词:萧思林、作曲:王小军 授权【开原古城网】原创首发 并由《百岁三缔》商标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