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清林书房  >  著书立说
《辽金元时期的开原教育》节选高清林所著《开原简史》
发表时间:2018-05-14     阅读次数:     字体:【



辽金元时期的开原教育


开原地区的教育设置,辽金以前不见文字记载。只见民国本《开原县志》记有:“贡生,辽,二人”。可见,辽朝时期,咸州城也定有教育机关或学院。“贡生”指参加省级学院考试的录取者,也称“及第”,明清两代叫“生员”,俗称“秀才”。

据史料记载:“辽北设儒学以开原为最早。1019年(辽开泰八年)开原地方设州后,即开设了儒学,较铁岭县早417年,较昌图县早848年。”辽朝时,州学是以《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等为教材。这里说的“儒学”,即州学。清宁五年(1059年)咸州州学置官师一人,助教一人。

辽代科考,地方设乡、府、省三试。最高为殿试。

金朝时期,于大定十三年(1173年),咸平府设府学,教授一人。初期学生多为女真人,后间杂汉人。集中授课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三天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诗、赋各一篇。每三个月测考一次,含策论与诗赋。教材,也是《五经》、《四书》。对《论语》格外关注。

《开原县志》对金朝的教育发展情况,记载很少。但从金人王寂的《辽东行部志》中,却能见到一点:“丙戌复归咸平路”,“丁亥谒先师宣圣庙”。王寂是金明昌元年(1190年)四月初三(丙戌)从清安县回到咸平的。初四(丁亥)谒见孔庙。“宣圣”是金朝给孔子的封号。“咸平”,即辽建咸州城(在今开原老城西关村),当时是咸平府的治所。由此可知,开原古城最迟在金朝已有孔庙。

孔庙,又称文庙,是儒学教育之正宗府邸。所谓“凡设学必有庙,祀先师先圣以报本”。

元朝时,咸平仍设府学。大德五年(1301年)生员达二十人。学有所成者,可由守令举荐,台宪核考,可为吏为教。《开原县志》(1995年版)记载:“元设开元路时,开始兴办学校。校址于开原城内文庙旧址”。这里的“开原城”,当然应是辽建的开元旧城。

由于辽、金、元时期战争频繁,而且多是毁灭性的,所以留下来的教育资料极少。

注:见高刚《辽北最早的儒学》,载自《开原市报》1999年11月2日4版。


明朝时期的开原教育


明朝初年,在旧开元城之东,重建开原城,随之建立文庙。文庙最初是纪念孔子的场所,建筑规格与一般寺院相同,称为“庙”,实际是提倡儒家教育的启蒙之地。

“明统一中国后,在辽东设都指挥使司,统辖各卫,在整修武备时,兴办文教事业,于是儒学、书院,遍布各卫。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三万卫学,有草房三间,做为讲学授课处。永乐四年加以重修,成化年间,又重修一次。”

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开原图说·开原城图》对此有记载。当时文庙在东大街路南,即今天四中学校的位置。该书在“职官”一节还记载:“三万卫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教授”、“训导”,是当时主持儒学教育的官员。明朝的“卫”,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关,相当于“县”。“三万卫学”,既是主持儒学教育的行政机关,又是讲学授课之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又开设学校,设学政一人,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辅佐,并镌立《学校禁例》十二条卧碑在明伦堂左,有不遵者以违制论。

入地方儒学,须经考试。中第者统称生员,又称庠生,俗称秀才。生员分三等,成绩优者为廪生,稍差者称增生。廪生被选拔深造者,称贡生。贡生二年或三年一选拔,入国子监学习。开原三万卫学,每二年(或三年)才能贡一名。

由于开原是辽东北路屯兵城,属军事重镇,是清军首批攻击目标,所以,城破之时,档案文献损失殆尽,文教资料更是不见。具体的办学情况,实难描述。

注:引自1995年《开原县志·教育》511页。


清朝时期的开原教育


民国县志在“学制沿革”题目下记载:“清康熙三年设治,后仅创立草殿三间楹,以为学宫”。二十三年设学官训导。训导为学官,主持文庙祭祀,宣扬儒学经典和皇帝圣谕,教诲和管理所属生员。“文童由县而府而院,得院取录,乃为文庠生注。私塾自蒙童起,不过四五年,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起,《四书》、《五经》依次读之。间授唐诗古文。亦有从《孝经》授起,但必过一二年背诵时期,始能讲解词句。私塾还有学农工商杂字、珠算的。”

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开原老城东南隅(学宫东)建成义学,讲堂三间,并拨给学田地66公顷,作为义学经费。义学为官办加官绅捐助,多招收贫困子弟入学。义学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田书》等识字课本和儒家经典。1912年义学改为私立小学。

在农村建有私塾,亦称学馆。私塾分两种,一是官绅人家,自请教师,为自己子弟授课,称专馆;一种是教师自办私塾,亦称散馆。

开原龙岗书院,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校址在文庙东侧,有门房、东厢房、正房各三间,做为书院办公与讲课之处。

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设学堂。从此,延续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宣告废止。知县陶应润偕同邑绅高玉堂创办第一所两等小学堂。“两等”,指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知县杨谷成奏文创办劝学所。劝学所设总董一名,劝学员三名,负责县里的学校管理。这一年还创立了师范讲习所。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原设立视学,民国十八年又改成督学。这一年还创办了第二所两等小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原成立教育会。设会长、副会长。这一年开原设女子小学堂及宣讲所,还创建了八旗学堂。

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简易师范学校,招一个班,学生54名,学制三年。同时设立女子师范一所,一个班,学生60名。

至光绪三十四年统计,全县共办小学154所,学生10982名。

注: “庠” 音xi ng祥,古代的学校。“文庠生”就是省级学院录取的文人,也称生员。


金明清三代进士知多少


据地方史资料记载,金明清三朝,开原中进士学位的有十七人。只一人考取进士后,未仕先卒,其余皆出仕作官。其他朝代,因见不到可靠资料,只能暂缺。

刘玮,咸平府(开原)人,女真族。金皇统元年(1141)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

瓜尔佳衡,咸平府(开原)人,女真族。在金大定十三年(1173)首次将女真族进士单列,其为第一批女真进士第四名。官至平章政事。

瓜尔佳守中,咸平府(开原)人,女真族。在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中进士及第,官至节度使。

路忱,咸平府(开原)人,女真族。在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中进士。官至监察御使。

舒穆噜世,咸平府(开原)人,女真族,在金承安五年(1200)中女真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舒穆噜嵩,咸平府(开原)人,舒穆噜世子,金兴定二年(1218)进士及第,官至应奉翰林文字。

蒙古纲,咸平府(开原)人,女真族。承安五年(1200)进士。官至节度使。

雷升,辽东三万卫(开原)举子,军籍。于明成化五年 (1469)中三甲第64名进士,官至河南盐运使。

郭崇明(又名郭宗)辽东辽海卫(开原)举子,军籍。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中二甲第94名进士,官刑部主事,尚宝寺少卿。

纳兰性德,世居开原东之叶赫河畔,康熙十四年(1675)赐进士出身,官至朝廷一等侍卫。其父为康熙朝太傅明珠。

郝璞,开原人,清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任知县。

郝琏(郝璞弟),开原人,清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官至知州。

玉麟,原籍哈达部(今开原清河沟),纳拉氏。清乾隆六十年(1795)中进士,官至翰林院掌院学士。

王廷才,开原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任知县。

王宗承(王廷才孙),开原人,清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未任先卒。

傅良弼,世居开原,清同治十年(1871)中进士,官至盛京户部侍郎。

赵赓麟,开原人,清同治十年(1871)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员外郎。

按:此文,在编写中,参考了铁岭靳恩权先生的《铁岭历史与文化》一书。



文 庙


开原孔庙,见于文字,始于金朝。王寂在《辽东行部志》中记:“丙戌复归咸平路”,“丁亥谒先师宣圣庙。”“宣圣”是金朝给孔子加的封号。“咸平”旧址,在今开原老城的西关村。元朝文庙,规模不大。明朝文庙又毁于战火。

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文庙。建筑规模,有所扩大。位置当在开原老城东街南侧,即今开原四中校园的东半部。咸丰本开原县志印有“文庙全图”。从图中可见,东院设有儒学公署、明伦堂,西院是文庙的主体,建成以正门、戟门、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启圣祠为中轴线的庞大建筑群。笔者,前几年曾游过兴城西街的文庙。那里的建筑格局也是“五进”的,是兴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物基本保持清末原貌。兴城文庙的建筑模式,与史料记载的开原文庙的建筑格局大体一致。

据民国本《开原县志》记载,开原文庙大成殿正位牌位是“至贤先师孔子”。东配二位是:复圣颜子、宗圣子思;西配二位是:述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序六位先贤,首位是闵子,末位是有子;西序六位先贤,首位是冉子,末位是朱子。

大成殿前,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称东庑、西庑。东庑供程颢等四十位先贤,还供诸葛亮等四十位先儒。西庑供左丘明等三十九位先贤,还供董仲舒、司马光等三十七位先儒。

按:关于开原孔庙的兴衰历史,开原政协文史资料办的白文志先生有专文考证,详见《开原文史资料》第六集《文庙》一文。


龙 岗 书 院


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记:“本邑旧有龙岗书院为文人讲学之地”,“龙岗书院乃官绅筹立,用以奖掖学子者也。另聘山长,月课生员。”

龙岗书院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开原县令魏拥、训导李云创建。书院以旧学署改之。位置在今开原老城东南隅,原文庙东侧。院内有门房、正房、东厢房各三间,后又建文昌阁。书院宗旨为“养成贤才,供朝廷用”。

书院设常课班与月课班。常课班招收童生。每年由县主持考试一次,合格者送书院攻读,准备将来参加府试,考取秀才。课程有《小学》、《孝经》、《四书》、《五经》、《训古》,也学些策论、诗词。学习方法重记忆,讲求背诵。

月课班入学资格为生员,准备将来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学习内容主要有:《五经》、《资治通鉴纲目》、《理性大全》、《朱子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圣谕广训》等。授课方式,通常由书院山长(负责人)主讲,每月上几次大课,课后生员自学,习作,互学。按时将文章、诗、词交山长或主讲人批改。有时书院也聘请名望高的文士来书院作专题讲学。

来校就读生员,程度参差不齐,目标各异。因《四书》、《五经》等课业过繁,过重,所以多数就学者,没等完成学业,就知难而退,离去。

书院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开学,小暑(阳历7月7日)放暑假;立秋后第六天(阳历8月13日)开学,农历腊月二十日放寒假。

每逢皇太后、皇帝万寿节和皇后千秋节,停课一天,为庆祝日。孔子诞辰或忌日、端午、中秋、星日,各放假一天。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0月,龙岗书院改办为官立小学堂。


民国初期的开原教育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华民国成立,教育事业有了大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劝学所与教育会合并,民国二年改为教育公所。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教育局,局长一名,督学一名,课长二名,委员五名。

民国二年春,经劝学所长景祥,在简易师范旧址,设第一初级师范,每年招一班,学制三年。

开原县创办中学,始于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仅一个班,学生58名,附设于师范学校。到民国五年(1916年),发展到三个班,学生103名。此后,每年都招收一个班。

民国五年(1916年)4月开原创办农业试验场,共分五科:农艺、园艺、蚕桑、果树、深林苗圃。附设林业传习所,两班。还成立了职业工学(农科、畜科)。

民国六年(1917年)创办国民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实行新学制,开原县改招新制一级初中。

女子初中创办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当年招一个班。之后,每年招收一个班。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原招第一级新制师范,成立私立文光女子初中,也是先招一个班,后达到三个班。

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始招收高中班。班级一个,学生38名。

关于民国初期建校情况,民国十八年版《开原县志》有统计表,现将部份内容抄录如下,供参阅。

城乡中学共五校:师范学校、高级中学、初级中学、职业学校、女子初级中学。共19个班级,903名学生。

完全小学九校。

镇乡区小学20校,29个班级。

村立小学303校,353班,学生1.5万。

私立女中一校,二个班,学生25名。

私立完小四校,10个班。

私立小学二校,11个班。

城乡各类学校总数达318所,教员总人数540名,学生总数19784名。


 附录 

伪满时期的奴化教育 


我在1942—1945年曾在莲花北沟小学读过四年书。亲身体会到奴化教育的滋味。

伪满洲国,要求学生必须崇拜日本天皇,崇拜伪满皇帝。天天上“朝会”,师生面向东北,向新京(今长春)进行宫廷遥拜。然后再向东南方(面对东京),向日本天皇陛下和天照大神遥拜。遥拜时,要三鞠躬,哈腰九十度。这是想,从小就给你打上做“顺民”的烙印。

在遥拜中,学生稍有不敬或松散,就棍棒加身。不是打一人,一打就是一行或几行,那次都有几十名学生受皮肉之苦。我当时,也常被纳入被打之列。内心虽然痛苦,但也觉得老师打学生是理所当然,“国高”的高级生不也抽低级生的嘴巴吗?警察不也常打百姓吗?日本宪兵打华人警察不也是家常便饭吗?

伪满学校,向学生宣传的是“日满亲善”、“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必须拥护“大东亚圣战”,为战争效劳。可能是军需品馈乏,让学生上山采葡萄叶,上缴县省。有一次,在莲花北沟的深山里,我从一房高的山葡萄架上滚落,大腿划了个深口子,养了半个月。那时,不但中学开日语,连小学一年级也开日语。历史课只讲满族史,不讲中国史;开东亚历史课,实际只讲日本史。

殖民地教育的“成果”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只知有满洲,不知有中华民族;只知有“支那”(指中国内地),不知有中国;只知有大日本,不知东三省是中国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

开原古城网、雄安容河网、关东鹿鸣网总编辑 王义(天翼、百岁三缔)


 
上一篇:《开原文化遗址考察文集》后记
下一篇:高清林的五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