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古城概况  >  古城记忆
关于开原市与湖北黄梅县建立文化友好城市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8-06-27     阅读次数:     字体:【


一、背景资料:

开原古城发现435年前明代古墓群

2016年12月6日上午,位于开原古城东南2里“东水西送”项目工地热闹非凡,在现场30余人的关注下,铲车师傅和钩机师傅在三位拿着金属探测仪的“探宝”人员授意下,“定点”挖出一些红色腐烂的棺木碎片,显然这是一座“有了年头”的墓葬,钩机钩出几车泥土后,现场发现了一些尸骨和几件瓷器,据现场的目击者叙述,文物被现场的“探宝”人和众人哄抢走四个小型瓷罐,几只瓷碗,一个大型瓷罐,还有一件金或银质的头簪,一枚戒指,一颗纽扣,新破碎的精美瓷器散落四周,其中一件的大的瓷罐是被现场的一位年岁较大的男子拿走了,据专家推断,这是只用来装殓古人尸骨的明代青花瓷瓮罐。现场还发现一块墓志铭石碑,记载了墓葬为“赵孜夫妻合葬墓”,还写有“辽东三万卫字样”。当时,有热心人士拨打了“110”报警服务台。

“赵孜古墓”的“被发现”是一个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其中有很多令人唏嘘的故事。有着近500年的古墓,就是这样“重见天日”的。

笔者闻讯后第一个到达施工现场,随后辖区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我要求墓葬附近工地“马上停止施工!”,由于本人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见到现场到处是棺木碎碎片,和精美的青花瓷碎片,觉得非常惋惜!也感觉事情重大,立即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了现场情况,根据报警人提供的线索,笔者让派出所民警一起把施工负责人叫到现场,又把负责开铲车和钩机的司机找到了解情况,通过3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那位铲车司机用铲车挖出一个精美的瓷碗(后经省市专家认定为明代文物),又有人送来3只瓷碗(后来被证实有一件是明代文物)。我向现场的最高职务的领导反映,墓志铭碑文记载了“開原儒学堂”字样,属于文物,他提出“原”字不是繁体字为由(编者注:根本就没有简体繁体之分),否定现场的文物价值,并定性为“乱坟岗子”,随后离开施工现场。

当日下午4点左右,铲车司机再次提到一个重要线索,施工发现的“墓志铭”石碑在现场东侧的工地宿舍前面,笔者立即赶到第二现场,看到一辆客货车上,有一块墓志铭石碑,立刻拿出自己的小相机拍照,(后来媒体发表文字报道采用的都是这次拍摄的图片)并及时向文化局领导作了汇报,开原文化局领导亲自来现场,笔者将现场追回的一块墓志铭石碑和四个瓷碗交接给文化局负责人。(本人拍照做了记录)。

2016年12月9日,这座“赵孜古墓”,很快被省市文物专家组认定为明代古墓群,开原著名历史文化学者高清林老师对笔者说“这是辽北地区考古的重大发现,填补了开原明代考古发现的历史空白”。

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笔者多次向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反馈相关信息并呼吁加强保护措施,还请到了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老师协助,王绵厚老师通过个人关系向省文物局相关部门领导介绍情况,呼吁保护和发掘。艰苦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2017年7月19日,由辽宁省文物处的李海波老师为主的文物专家组成的考古发掘小组,对赵孜古墓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考古发掘,发现一只精美的鱼花瓷碗,据现场李海波老师初步断定,是清朝中期的瓷器。另外还发现几枚明清时期的铜钱。(在古墓被发现和开始考古发掘的半年多期间里,特别是春天大地融化后的3个月,由于现场得不到有效保护,笔者发现古墓现场多次被人盗挖,也多次报案以及向有关部门反映,没有结果。可惜了。)


二、墓主人身份显贵,故乡为黄梅县长乐乡武庙东村人


墓志铭上清晰的记载了古墓墓主人姓名和详细的故乡地址!考古发掘之前的2017年6月10日,笔者联系到了东北民间文化学者赵金勇老师,这位专家协助翻译了墓志铭碑文,其中一段记载:【明故赵氏夫妇合葬墓志铭,按状,公赵氏,讳孜,字敏之,号恒衍。其先湖广蕲州府黄梅县长乐乡武庙东村人氏。始祖讳奇,洪武初年以原额领军官调辽东三万卫,遂家焉。六传至公,天性纯笃,恭而有礼,里闾称贤。】结尾还有【公生弘治十一年,卒于二十八年,享年五十有二。夫人生于弘治十二年,卒于万历十年,享年八十有三,以是年十一月朔日葬于城东南三里,】。

笔者之前在黄梅县的古地图上发现,黄梅县长乐乡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几乎占据县城南部的“半壁江山”,墓志铭上提到的“武庙东村”,近日有热心的黄梅网友小雷协助我们查到了《黄梅县志(1984年版)》“五庙东村”字样的资料。
根据开原文史专家高清林老师的翻译,墓志铭上大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家族子女及后人的发展情况,因为明朝初年开原城曾一度被称为“三万卫”,据此推测墓碑是明朝万历十年立的。还有表达时间的“壬午(1582)万历十年”和表达身份的“开原儒学堂掌教事宜人”等。

笔者认为,墓主人赵孜的始祖赵奇,出生在元代,明朝初期已经是将领了。据赵金勇老师查阅资料分析:“永乐元年三月赵奇是金吾右卫指挥使,可到了永乐三年冬十月指挥使已经换人了,又推断“赵孜的先祖赵奇可能是朱元璋的开国将领”,所以,明朝初期,北方外患,朱元璋的嫡系部队来到辽三万卫戍边。举家前往。故有墓志铭记载“洪武初年以原额领军官调辽东三万卫,遂家焉。

明洪武初年赵奇,历史资料是有记载的。但不是很完整,是不是赵孜的先祖,也需要考证,期待历史学家和热心人士协助查找有关资料,解开“开原古城南关古墓”的神秘面纱。


三、历史的巧合,开原人和黄梅人血脉相连。


在黄梅县城南张湖一带,过去有长乐乡张湖镇,下有五庙东村、五庙西村、五庙南村(县志记载)。现在不知道是哪个村子。

明朝时,辽东地区实行军事管制,咸州古城是辽东北路屯兵城,前期兵备道握有兵权,后期则由总兵马林坐镇。

墓志铭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们的后代记住他们那段戍边的历史!据考证,这座古城在墓主人下葬后,经历了努尔哈赤攻打咸州古城后,阵斩总兵马林,血洗古城,拿下第一桶金,再次进军中原,建立了清王朝。而这之前的历史,是五朝重镇,历史上耶律阿哥还建立过古都。太多的历史典故了。

希望“赵氏后人”,可以找到他们的“祖坟”!社会意义重大,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墓志铭的文字记载,是这座千年古城的第一个“当时的文字记载”!是黄梅县和开原古城这段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关于墓主人赵孜的后代:7个儿子、2个女儿、14个孙子、8个孙女、6个曾孙子、5个曾孙女。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墓志铭的记载,墓主人和这些后人与当地原住民通婚后,涉及到多个姓氏,“(赵公)始娶孙氏,先卒。继娶夏氏,有淑德懿行,善事孀姑,承颜养志。公治家有纪,课子有方,产业日盛,子姓日繁,耕读济美。夫人内助之功多也。公先夫人卒。生子七,长曰勋,孙氏生也。配王氏,其夏氏生:臣配孟氏,美配赵氏,浩配骆氏,恩配李氏,雄配黄氏,各务本业。少子时配王氏,继纪氏,素有大志,驰誉黌宫,屡科未第。辽左文英其事功之。绵待于云仍者,光裕可期也。生女二,长适孙宗,次适戴宦。”笔者可以断定的是,这些先人们的子孙,一定有相当数量的人繁衍生息至今。可能就是你、我、他!

皇室墓葬最重要的是玉玺,民间的是墓志铭!这块墓志铭碑,被开原文化局妥善保管着。被省市专家鉴定为明代文物的两个瓷碗,在省市专家那里,我们期待文化部门对交付鉴定的文物有一个责任主体。

据开原古城历史学家高清林老师介绍,开原古城城是辽代初年兴建的辽北最早的古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辽东古城”之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曾数度成为辽北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之前也发现过数座古墓,但此次新发现的墓穴对发掘开原老城文化遗产意义重大,确实填补了开原古城考古工作的空白。

万历十年(1582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是“李成梁率骑兵出镇北关”和后期“努尔哈赤攻陷开原城”的战乱时期。墓主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后代也许被战乱袭扰甚至遭受灭顶之灾!?或再次离乡背井逃亡他乡或回到湖廣黄梅县?

黄梅县和开原市(古时为咸州)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南有黄梅戏,北有二人转,开原市,是东北二人转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小品王赵本山,小沈阳就是这里的代表性人物。开原市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也很快。以此为契机,建议开原文化局,文联,政协等文史部门会同专家学者,将湖北黄梅县开原市(开原为县级市)结成友好城市,传承历史,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赵孜古墓】展开历史文化的寻根之旅!



以下图片由本网编辑拍摄:



上图:出土的墓志铭



上图:古墓旁的施工现场

上图:被施工现场损毁的古墓现场

上图:被公安机关现场追回的部分瓷器

上图:被公安机关现场追回的部分瓷器










责任编辑:王义(天翼)


 
上一篇:辽宁·开原英城子铁矿遗址首次被发现 : 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证
下一篇:千年沧桑话古城 文/顾艳平(辽宁·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