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古城概况  >  古城记忆
《明朝时期新安关与宣威楼》 文/高清林(辽宁·开原) (2015-05-21 20:18:49)
发表时间:2018-12-16     阅读次数:     字体:【


《明朝时期新安关与宣威楼》

文/高清林(辽宁·开原)

(2015-05-21 20:18:49)


本节,主要是讲明建昭德宣威楼(今称双楼台)不是新安关,明代出版的《开原图说》也是这样说的。在《庆云堡图》的解说中,冯瑗是把关、楼分开的。在“关隘”题目下列出:“新安关一座”,并解释新安关是“福余卫二十二营市道”。另在“墩台”题目下列出“沿边墩台八座”,其中就有“新建昭德宣威楼”。可见,宣威楼是敌楼,不是关城或关门。

民国十八年本《开原县志》(卷二古迹第49页)对“双楼台”有记载:“台高约五丈余,径二丈。二座南北分峙,而中设复道以联之,作长方形。中有一门,阔七八尺。下部石座,高丈余,皆五色滑石砌成,以上皆系古砖。南台之东面旧有石匾一方,镌刻宣威二字。”《县志》还说,此台“较他处墩台为大”。日俄战役,日兵取下,携回本国,作战胜纪念品。《奉天通志》在“亮子河”条也记:“双楼台村,有故边台二座,建筑甚伟。”这里说的“边台二座”,即指双座基的宣威楼。可见,《开原县志》《奉天通志》都是将双楼台列为敌楼(属墩台),而不是新安关。

那么新安关在哪里呢?在明建昭德宣威楼西南约一百米,至今关门遗迹尚在。经实地考察可见,南北向的明长城,在这里出现缺口。缺口两侧的边墙遗址尚有两米高。刚从北京归来的邹子勤老先生告诉我:“游八达岭,我到了长城博物馆,见到开原西境的新安关遗址的彩色照片。画面的主要部分是:在两段边墙中间有一缺口。缺口地面,长满玉米。缺口两端尚有边墙遗存。”这幅新安关遗址照片,为我们认定“双楼台不是新安关”的提法,提供了佐证。

过去,省内地方史专家对新安关位置的考证有疏漏,将新安关与宣威楼混为一谈,以为宣威楼即新安关。《辽宁古长城》一书,在“明长城”题目下记:“庆云堡西八里为新安关(今双楼台),关城原为砖筑,气势恢宏,其结构和山海关相似,是明代西通兀良哈三卫的驿站。关城废后,还存巍峨的两个台子,因此近旁的村庄即名为双楼台。”(见该书第76页)这部在省内考古界很有影响的书,也错把宣威楼当成新安关了。具体地说,《辽宁古长城》是把宣威楼(今双楼台)误判为新安关的关城与关门了。

与新安关同时建筑的边内敌楼,还有古城堡的永安楼、定远堡(开原西南境的前施家堡)的镇远楼。它们虽然也是规模较大的敌楼,但都是单座基,只有昭德宣威楼才是双座基,档次更高。

为求历史真实,2006年5月20日,我约外甥艾英敏陪我再到双楼台考察。考察的重点是观察关门和关城的位置。

“关”,一般都建在长城上,由城门、关城及关门两边的墙体构成。上文提到的宣威楼西南“长城缺口”,就是新安关的关门位置,它东距庆云堡8里,距开原老城48里。关门多为砖石结构的二层建筑。下有砖砌城门,上修门楼,“新安关”三字,就标在门楼外侧。在关门内侧以南20米的地方,修有关城(也称内城),遗迹尚存。关城东北约一百米,就是远近知名的“双楼台”,即明建宣威楼。显然,出进关门的市道,就在关城与宣威楼之间。关门、关城、宣威楼是配套的军事防御设施。宣威楼建在这里,更能显示新安关的威严。

据《开原图说》记载:新安关系福余卫的宰赛、暖兔等二十二营(也有说二十四营的)的贡市之道。福余等卫每年要向明朝进贡马匹,要通过新安关,所以称“贡道”。所谓“市”道,即是通关入市的交通要道。

宣威楼,设有门洞。除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外,它还是西通兀良哈的驿站。

此图为昭德宣威楼遗址形体完好时照片。今称双楼台图下标“开原双楼台”, 这是百年前老照片开原民间流传照片

据《明代辽东档案汇编》记载,早在成化年间(1465—1487)新安关不在今双楼台,而是建在今双楼台以北十里的外边墙上。后于嘉靖三年(1524年)南迁到现在的双楼台西。关城南迁了,达达马市(原在古城堡南)也随之向南迁移,徙到庆云堡河西,仍称达达马市。

邹子勤先生早年曾去过双楼台,据他回忆,每台周围约十五丈,每边长约三丈六尺。两台间为拱门,门上有拱桥相连,通南北二室。桥宽一丈,距地面二丈。两台相距一丈有零,东西夹道长约三丈。南台东壁偏北上方、北台东壁偏南上方,有镶嵌石版的凹槽,证明两台都有题额。已知南台题字为“宣威”,北台题字不详。

宣威楼目前情况是:只剩下两个土墩,高约二丈,其原来形象已不复存在。但参照其原物尚未全部毁坏时的照片(本文所选之图),得知:原是下砌条石十六层,上砌青砖七十二层,白灰勾缝。两墩中间是拱式的旋门。据群众讲,楼台设有瞭望口和射箭孔。

清代诗人朱衣点曾写律诗《九日登双楼台》,赞颂宣威楼。诗的开头两句写:“柳条边内耸楼台,九日登临眼界开。”末尾两句是:“细认宣威题额字,问它几度阅沧桑。”足见,当时宣威楼上层保存完好,旅游者可以登上观望。

昭德宣威楼遗址今双楼台高清林2005年5月拍摄

相关资料:邹子勤对宣威楼的回忆

1943年重阳节约友赴双楼台(宣威楼)登高。

当时,楼台有铁刺网围护,寻隙钻入。绕台观察,南台尚称完好,北台楼顶已坍塌。

北台东壁近东北角处有一侧门,内有砖砌台阶已堵塞,不可登。遂沿南台西北角裂缝处,攀援进入南台楼室(属第二层),室呈方形,顶如覆锅。北面有门,门外有天桥直通北台。南楼室东南隅有砖砌梯道,可登楼顶。顶上为平台,四周围墙,有垛口。东、西、南三面偏低,设水口,石制水溜子伸向墙外。平台地面是糯浆石灰捣制而成。

观察丈量既毕,出酒食,把盏临风。纵目四望,开原古塔、松山层峦、通江炊烟、辽左边墙,数十里景物,尽收眼底,怡情放性,兴尽遂归。

昭德宣威楼(今双楼台)遗址。左侧是后修的雹神庙。小庙由整石块砌成,还有一对石制旗杆。据知,此片为1955年拍摄。图中人物,为庆云堡孔氏一家。由白文志先生提供。

相关史料:双楼台附近的明长城

民国十八年《开原县志》对新安关附近的明长城有记载,在“老壕”的题目下记:“城西五十里,高七八尺,宽二丈,北由柳边入境,南逾辽河,由大台山顶穿过,入铁岭界。在本境内长约四十里。”又说:“老壕东等处墩台之旧址”,“约计二里半一处”。

开原西境明长城,呈南北垂直走向。边墙从铁岭西北大台山起,北越辽河,入开原境。先至辽河东岸的西老边。经前施家堡西、后施家堡西、五棵树西,至兴隆台西、老虎头(最初称老壕头)西、前双楼台(屯)西,再经新安关,一直向北,到昌图县孙家窝棚村前,共长33里。之后,边墙进入今昌图界。沿边烽火台,多在大边之东半里,从南向北依次排列,间距二里半。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修筑的柳条边,就在孙家窝棚村前,越过明长城,由西向东通过。

新安关遗址图。此图是从西(边外)向东拍摄。这段长城呈南北向,墙上榆树成行,关门在其中段的低洼处。艾英敏2006年拍摄。



注:图略。

(本文经作者同意并转载整理)


 
上一篇:《龙岗高丽城及渤海扶余城》 ——开原老城地方的早期历史
下一篇:南口前与清原县 作者:刘兴晔 (辽宁·开原) 编辑:李丹 (辽宁·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