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古城概况  >  古城记忆
《辽海卫驻地在昌图县太平乡牛庄》 文/高清林(辽宁·开原)
发表时间:2018-12-16     阅读次数:     字体:【


《辽海卫驻地在昌图县太平乡牛庄》

文/高清林(辽宁·开原)


辽海卫全称叫辽海卫指挥使司,是明朝辽东都指挥使司所辖的辽东25卫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师一级单位。

民国本《开原县志》在“辽海卫署”条记载:“初治牛庄,二十六年徙于此”,“在开原城内故三万卫治东北”。这说明辽海卫署的位置在开原老城东大街北段。

清末与民国时期出版的《昌图府志》、《昌图县志》,对“牛家庄”的位置也只提出“洪武二十三年置辽海卫于三万卫之北城,即牛家庄也。二十六年徙于三万卫。”“以道里形势考之,当为今昌图所属之境无疑”。

《奉天通志》在谈到辽海卫时记载:“昌图府,省东北240里,明初置辽海卫于此,地名牛家庄,后属福余卫科尔沁诸部。”

辽海卫治所“牛家庄”到底在那里?这个问题,不但现代的开原人、昌图人说不清,就是历史上的《辽东志》、《奉天通志》的作者也叫不准,留下了历史的疑案。

笔者通过翻阅辽宁地方史志书籍,感到“牛家庄”(或说“辽海卫”)的来龙去脉,仍是有迹可寻。

辽海卫迁徙分两步,第一步是从海城西40里的牛家庄迁到昌图的牛家庄,第二步是从昌图的牛家庄迁徙到开原的三万卫,即开原城。

第一辽海卫初治海城牛家庄

《辽东志》〔1〕关于“牛家庄”有记载:“辽海卫洪武十一年置,初治牛家庄。二十六年徙开原城,领千户所九”。《明实录》“洪武二十三年二月,置辽海卫指挥使司于三万卫北”。〔2〕《奉天通志》在“牛家庄”题目下加了按语,说:“今海城西四十里有牛家庄”。“牛家庄”(也称牛庄)在海城西北四十里,当初辽海卫曾设在那里。辽海卫迁走后,这里设驿站,叫牛庄驿。

第二三万卫、辽海卫相继迁入开元城

明朝建立之初,开元尚为元朝将领纳哈出所据。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派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及大将蓝玉等,率重兵围困双辽(郑家屯)北郊的金山,纳哈出势穷被迫投降。开原地区始归明朝管辖。

次年,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将原定设于斡朵里(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的三万卫,改设在开元城(今城外西关村),并建三万卫指挥使司。从此,开元成为明朝辽东都司的北部边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迁驻扎在昌图牛家庄的辽海卫到开元城,同年,在旧城(开元城)东重建砖城,叫开原城。民国本《开原县志》记载:辽海卫“指挥阮容建卫制,内设经历司、镇抚司及左等五千户所,左右等四千户所。”到这时,开原城已是两个卫的编制,兵力达到二万左右。,于是北路屯兵城的防卫体系形成。

第三昌图的牛家庄就是太平乡的牛庄

据《全辽志》载:“辽海卫于三万卫之后”,说辽海卫在三万卫城之后,就是说辽海卫驻地在开原城以北的昌图。《明实录》说的更直接:“洪武二十三年二月,置辽海卫指挥使司于三万卫北”。

4ddd81c8g9a0720305bab&690.jpg

“辽东都司”地图(局部)依《中国历史地图集》52-53页地图复制,图中标有“牛家庄”,位置在三万卫北、也即镇夷堡(昌图老城)北,当是今昌图县太平乡牛庄(村)。

辽海卫驻地海城西,称牛家庄;迁徙到昌图韩家屯,还叫牛家庄。这属迁徙地名,历史常见。昌图县太平乡的牛家庄,现称牛庄(村),位置在昌图县城北50里。符合史书的牛家庄“在三万卫北”的记载,附近还有偏城子古城遗址。地图“辽东都司”又在三万卫城北标有牛家庄,可以认定,辽海卫指挥使司迁徙到的昌图牛家庄,即太平乡的牛庄。至于昌图十八家子的牛庄窝棚,则在开原城西(偏北),镇夷堡西南。

001qpmvSzy6OTjNpxUVf5&690.jpg

卫驻地在昌图牛庄依昌图县地图复制。

为了进一步巩固辽东地区的防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三万卫北的牛家庄又设置了辽海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辽海卫南迁至“三万卫北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原老城北街。三万卫驻地则在开原城南街。

近日从网上看到一篇额勒克散人的文章,题目为《辽海卫探源》。这位朋友对昌图牛家庄的历史脉络很是了解,并有现场考察的记录,可信度高。决定借重他的文章来说事。额勒克散人说:

“太平乡牛庄村的牛庄窝棚在开原老城北60里,辽东边墙外北10里。〔3〕距牛庄窝棚东南方向2里许有一座土筑古城遗址,长约 150米,宽约100米,该城西高东低,当地称为偏城子,东南北三面城垣已荡然无存,仅西面还有一米多高残破的城墙遗迹,城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城内早已成为耕地,表面有大量砖瓦碎片,农民在打井时曾出土一面铜镜。1980年代初,经辽宁省文物考古队考证为辽金时期古城,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明史·地理志》三万卫“北有北城”置辽海卫的记载,辽海卫的治所一是应该在开原老城的北面,二是应该有城才对。昌图县境内的3个牛庄。十八家子乡的2个牛庄地理位置在开原老城西偏北,地理方位不对,且附近没有古城遗址。2个牛庄再往西北10里左右的双堆子村虽然有2座明代墩台,可墩台附近也没有发现古城遗址。而太平乡的牛庄地理位置在开原老城北,它的东南2里许有一座可以屯兵千人的古城遗址,规模足可以作为卫指挥使司的治所。所以,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和实地考察,十八家子乡境内的2个牛庄都不应该是辽海卫指挥使司早期的治所,而太平乡境内牛庄窝棚东南的偏城子古城遗址则应该是辽海卫指挥使司早期的治所。”

史料链接关于辽海卫驻地的其他说法

一,昌图县十八家子乡的牛庄窝棚

见到一些网上文章提出,十八家子乡的牛庄窝棚西距通江口十几里,辽海卫所需的军民物质,都要通过辽河船运,至通江口上岸,所以辽海卫指挥使司选择这里驻扎。

但《辽海卫探源》作者额勒克散人却另有说法:

“十八家子乡的牛庄窝堡在开原老城西北约40里,位于十八家子乡政府所在地东,辽东边墙外西3里。后牛庄窝堡在开原老城西北43里,位于十八家子乡政府所在地东北,辽东边墙外西5里。在距两个牛庄窝堡西10里远的十八家子乡双堆子村有明代墩台遗址两座,相距200余米,现存每台周长约40米左右,高约5米以上,台的四周上下散落着青砖,附近不见城垣遗迹。据当地农民讲,此处是明代开荒占草建立的自然屯,但没有古城。”

二,昌图县榆树城(榆城子)

有些史志认为:榆树城,即榆城子(昌图老城)在明朝初年曾设过辽海卫,易名牛家庄,明正统年间又设镇夷堡,到清朝又设昌图府。

如《清史稿》“地理志”关于辽海卫迁往昌图的记载:“昌图府,东北二百四十里,明初置辽海卫于此,地名牛家庄。”这回说的“牛家庄”,不再是海城西北的牛家庄,而是昌图的牛家庄。它在奉天(今沈阳)东北240里。清光绪三年,昌图府设在榆城子(今昌图老城)。由此推断:榆城子在明初曾一度叫过“牛家庄”,属迁徙地名。这就是说,辽海卫洪武十一年设在海城西北的牛家庄,二十三年(1390年)徙至辽北军事重地榆城子,于是榆城子被称作牛家庄。这种地名的侨迁,在辽金以来是常见的事。

洪武二十六年,因辽北地区兵力不足,防线收缩,辽海卫又南迁到三万卫城。“牛家庄”(榆城子)这个移置地名,也就逐渐淡化,到后来就无人提及了。

长春出版了一本由梁德等编著的传记《勇武天子永乐帝》,书中写道:“辽东都司辽海卫,卫址先置于牛家庄,即今昌图镇,后迁于辽宁开原北老城镇”。这里的“昌图镇”当指昌图老城,1964年以前这里叫昌图镇。

《辽海卫探源》作者额勒克散人却说:

“辽海卫碑为什么出现在榆树城内呢?榆树城就是辽海卫早期治所吗?民国五年(1916年)由昌图县知事程道元任总修的《昌图县志》有着更明确的记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指挥陶煜所立的辽海卫碑最初是在现今老城镇西大台庙的土壕之中发现的,挖出后搬移到榆树城之内,后立于公园供游人们观赏。县志中所说的土壕就是辽东边墙,昌图地区的辽东边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而老城镇西大台庙遗址后面的墩台正是辽海卫所辖镇夷堡下面的边台之一,边台北200余米即是辽东边墙。1441年明朝在辽东边墙的修葺和管理上曾建立界碑,大台庙土壕中挖出的辽海卫碑应该是明朝当时所立的界碑,同时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辽海卫确曾管辖昌图地区。”

近几十年,在大台庙出土过刻有“辽海卫刺候”的红石碑,在昌图老城出土过刻有“辽海卫”字样的方石,。这些文物,恰好证明辽海卫确在昌图驻防过,就是迁徙到开原城后,昌图地区的边堡(清阳堡、镇夷堡、永宁堡)、边墙的军事防卫,也仍由辽海卫统辖。

注释:

〔1〕《辽东志》为明代辽东都指挥毕恭等编著。

〔2〕“三万卫北”,即“开原城北”。明初曾一度叫开原城为“三万卫”(城)。

〔3〕辽海卫驻扎昌图牛家庄之时,明长城还没有修筑。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上一篇:历代辽东总兵官 刘兴晔整理(辽宁·开原)
下一篇:《龙岗高丽城及渤海扶余城》 ——开原老城地方的早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