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古城概况  >  古城记忆
李楷固兵败象牙山 文/刘兴晔(辽宁·开原)
发表时间:2018-12-16     阅读次数:     字体:【


李楷固兵败象牙山

文/刘兴晔(辽宁·开原)


唐王朝经过二十余年的讨伐,在公元668年,唐将薛仁贵率军下金山,占夫余,最后攻占平壤,彻底打败了高句丽。唐王朝为了加强对高句丽的控制,将一部分高句丽人和靺鞨人迁移到唐王朝在东北的统治中心——营州。一时间,营州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因为这里除了汉族、靺鞨族和高句丽族外,还有契丹人、奚丹人和突厥人等。

营州是当时东北的重镇。唐高宗麟德年间(公元664——665年),突稽地的儿子李谨行任营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数千人,以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可见唐把靺鞨人迁之于营州,是有一定历史原因和政治目的的。

被唐朝征服内迁的粟末靺鞨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对于他们所处的地位是不甘心的,他们时时都在等待着时机摆脱唐朝的直接管制,以便恢复其原来的统治势力,称臣纳贡,割据一方。掌握着军政大权的营州都督赵文翙,整天醉生梦死,寻花问柳,视各族首领为奴仆,一不顺心便非打即骂,使各族居民敢怒而不敢言,为各族的反抗情绪为火上浇油。后来,有一件事终于成了导火索,点燃了各族人民心中的怒火。

在靺鞨人住进营州的几年后,营州一带连年遭受灾荒,民不聊生。此时,赵文翙本应该关心人们的疾苦,打开粮仓赈济难民。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熟视无睹,继续寻欢作乐。赵文翙的行为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契丹首领李尽忠和他的内兄孙万荣联手杀掉了赵文翙,用武力占领了营州,揭竿反唐。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最高王之意),以孙万荣为大将,聚集部众,招兵买马,仅十几天,就发展了数万人的队伍。李尽忠带领这支队伍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几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营州附近的许多城池。

住在营州一带的靺鞨人和高句丽人也参加了李尽忠反抗唐王朝的队伍。武则天为了分化反唐队伍,瓦解叛军,以笼络手段,封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粟末靺鞨首领大舍利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他们反对唐王朝的罪行。武则天在这个时候册封靺鞨首领,其实行羁縻政策使之内附的用意是很明显的。

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两位首领,拒绝接受封爵。乘着营州大乱,唐朝势力被削弱的有利时机,各自带领本部人马和部分高句丽人,东渡大凌河向辽河及故土长白山一带进发,以求自谋发展的道路。

开始,武则天无暇顾及东奔的靺鞨,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同契丹人交锋上。李尽忠、孙万荣先后被杀。第二年,契丹人叛乱被平定。为根除叛党,武则天又命令投降唐朝的契丹将领李楷固率兵东击逃亡的靺鞨人。

唐军首先在辽宁彰武一带追上了乞四比羽率领的靺鞨人,乞四比羽率部众勇敢迎战,但不幸阵亡,部众亦离散。与此前后,粟末靺鞨部首领乞乞仲象也病逝,其子大祚荣率部继续向肃慎故土东奔而去。

大祚荣为人豪爽,文武双全,相貌堂堂,一副英雄气概。在东奔期间,大祚荣处事公道,遇到困难有办法,发现矛盾能解决,部众深深地感到有这样一位首领是靺鞨人的福音,将来一定能成大气候。

有了对大祚荣的崇拜,就有了对英雄的美化:

大祚荣和他的追随者们日夜兼程回归故地,李楷固的追兵步步紧逼,不料,忽然发现前面碧波粼粼的辽河挡住了去路。由于匆忙离开营州,所带粮草不多,在这节骨眼上,军中的粮草也断了,部众出现了一阵阵骚动。面对这种情况,河边一老者对足智多谋的大祚荣说:“首领,不要过分忧虑,现在燃眉之急,首先是解决粮草。俗话说,靠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着大河难道还愁没吃的吗?”

大祚荣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对老者说:“请老人家指教。”

老者说:“我靺鞨先人曾居住于此,与河伯交往甚厚,颇有佳话流传于世。今不如以祖先之情谊求救于河伯,请他送些食物给众人充饥,然后再伺机与唐兵厮杀。”这辽河名曰大辽水。

一席话使大祚荣顿开茅塞,他马上叫人送来笔墨,给河伯写一封求援信,并亲自和老者一起到河边焚香跪拜,将书信投入湖中。

河伯心慈面善,秉性随和。他读罢大祚荣投来的书信后,吩咐虾兵蟹将们说:“肃慎本吾高邻,今后裔大祚荣求我,理应帮忙,尔等速赶些红尾鱼,送到南岸,为他们充饥,以解粟末众人的燃眉之急。”

傍晚,大祚荣等到正在河岸上静候回音,忽然听着湖里由远至近传来“咕咕”的叫声。抬头一看,只见黑压压一大片鱼群向岸 边游来。

正在忍受饥饿的人们一下子欢喜若狂,他们奔走相告,感激涕零,皆呼:“大祚荣神人也!”

众人用鱼肉当饭,用鱼籽当菜。连人带马吃个滚瓜溜圆。他们在象牙山选择有利地形埋伏下来,准备与前来追剿的唐兵决一死战。

刚刚击败乞四比羽的唐兵在李楷固的带领下,行至象牙山已是人困马乏。突然,一声炮响,靺鞨部众似猛虎下山,将唐兵团团围住。唐兵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毫无准备,加之他们连日奔波,给养不足,士气陡然而下。靺鞨兵本来彪悍骁勇,此时他们以逸待劳,又是背水一战,更是英勇异常。这场鏖战,唐兵横尸遍野,死伤无数,只有李楷固只身落荒而逃。

象牙山大捷,对于刚刚逃离营州的粟末靺鞨部族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一仗,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战役的胜利,为粟末靺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提高了大祚荣的威信和地位,进一步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和独立的信念,为日后创建渤海国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大祚荣终于将粟末靺鞨部族带回了故地,回到开原以东的长白山地区。这里山峦叠障,密林遍野,土沃物饶,且有山川之险,很适宜建立基业。

大祚荣带领部众的归来,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多年流离失所的其他靺鞨人也都纷纷投奔大祚荣,甘愿受他的领导,做他的臣民。受过中原文化熏陶和经过实践锻炼的大祚荣,在政治上越发成熟了。他依靠靺鞨人和高句丽贵族,聚集钱财,练兵牧马,安寨筑城,于公元698年,在现吉林省敦化市附近建立了震国,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后来史称“旧国”。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事情。源远流长的肃慎族自此有了国家组织,靺鞨人的发展至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为什么叫震国,大祚荣为什么姓大?有的学者认为:武则天曾封大祚荣的父亲为“震国公”,这是“震”字的由来;大祚荣的父亲曾任大舍利(官名),便取姓大氏。

对于大祚荣的坐大称王,唐廷本意不是听之任之,但由于当时突厥又兴乱,契丹又重新依附突厥,中原到东北的水陆交通全部被阻绝,唐廷也只是鞭长莫及了。

此后,大祚荣带领靺鞨人跑马占荒,南征北战,拓略疆域,初步建立起一个西接契丹,东濒日本海,南以新罗为界西南至铁岭,拥兵数万,户数十万,方圆两千里的地方民族自治政权。

后来唐王朝改封震国为渤海国,声名赫赫的“海东盛国”自此有了雏形,著名的海东文化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本文经作者同意转载编辑)


 
上一篇:安日相开原抗日 文/刘兴晔(辽宁·开原)辑
下一篇:辽北地方史泰斗高清林 文/润生(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