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古城概况  >  古城历史
开原、铁岭、昌图境内新发现的长城和墩台遗迹 文/ 邱树友(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 学者)
发表时间:2023-03-16     阅读次数:     字体:【


开原、铁岭、昌图境内新发现的长城和墩台遗迹

文/ 邱树友(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 学者)


一此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调查,在河北、内蒙古、辽西、辽北等地找到了一些燕长城的遗迹,根据走向推测燕长城从铁岭和开原境内通过,但一直没有找到长城的实体。专家不可能来寻找这些长城,只有我们自己去做才能有所发现,这是开原历史研究团队的共识。2020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真的有所发现。

一、开原和铁岭境内的燕长城遗迹

(一)关于战国燕长城的线索

1.李文信认为燕长城从开原过辽河

原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李文信经过考证,认为燕“长城线路,当由独石口北滦河南的大滩一带,东经围场、赤峰、敖汉,由奈曼、库伦南部,进入阜新,又经彰武、法库、开原一带,跨越辽河,再折而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至当时国境”。(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见中国长城学会《辽宁长城》12页)

他根据《水经注?大辽水》:“大辽水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西南流,迳襄平县故城西”的记述,按照辽河干流流向的曲折情况进行探求,认为辽河在望城县西拐弯向西南流,“正在今日开原县中固和铁岭县平顶堡之间,而长城通过点,则当在二地之北。”

“正在今日开原县中固和铁岭县平顶堡之间”是望平县的地望。中固镇新屯村有一个很大的古城遗址,遗物非常丰富,当为“望平”县。辽河“屈而西南流”的地方在中固镇王广福村石水头屯西,正在新屯城址之西。

2.法库县发现燕长城

2012年6月26日,搜狐新闻转发文章《辽宁法库数里“土棱儿”原是战国燕长城》,记载燕长城的走向:“法库境内这条燕长城西接阜新市的辖县彰武,由彰武县东六家子乡进入法库县叶茂台镇,过官山之北、经孤店、双山子、石头人村,在101国道(沈阳承德公路)之南呈东西走向前行,在法库县顺边屯与清代柳条边相遇,然后与柳条边分道扬镳延展东去。通过顺边屯的101国道明显比前后路段高一截,原因就是这段国道修在燕长城上。”

还记载燕长城从铁岭开原通过:“无独有偶,类似法库‘土龙’的奇特地貌在辽宁境内的建平、北票、开原、铁岭一线,均有发现。如建平境内的热水乡、烧锅营子乡;开原境内的施家堡子乡;铁岭境内的山后屯等。”


文章插图:战国燕长城


3.《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燕长城从铁岭境内通过

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13-14页《战国时期全图》标注燕长城从铁岭开原境内通过。


4.王绵厚记载开原境内的燕秦汉长城遗迹

曾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的王绵厚在《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遗迹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列举了燕秦汉长城的重要遗址:“开原县三家子乡前施堡、业民乡清辽、小高力屯,东南至铁岭平顶堡山头堡的20公里间有土墙遗迹。”


(二)开原和铁岭境内新发现数段土墙和墩台

从2020年春天开始,我与刘兴晔、王东升开始寻找辽北古长城,发现了一些土墙和墩台遗迹。

1.清辽村北山土墙

开原市业民镇清辽村(原名大高力)北山有一座烽火台,从此台至富强村(原名小高力)有一段土墙,东北—西南方向,残高0.3至0.5米,宽度1米至1.5米,长约1500米。

2.清辽村东沟土墙

清辽村东沟为一东西向的沟谷,此沟谷的两侧各有一道土墙,高约0.5米,宽约1.5米,长约1700米,墙上发现古代的瓦片、陶片。此沟谷向东过岭即为中固镇王广福村。

以上两段土墙当为王绵厚文中写道的20公里土墙中的一部分。

3.石水头古代墩台

石水头屯隶属于中固镇王广福村,屯西侧山脉向后新坟屯方向延伸,辽河在山的西侧,改变流向“屈而西南流”。此山战略地位重要,是辽河天堑之后的又一道天然屏障。

山顶有五个墩台,其中南数第二个墩台被明朝沿用,特别高大。南数第一个墩台和第二个墩台间为康家地遗址,青铜时代,地表有大量瓦和陶器残片。东北的青铜时代比中原晚,相当于中原的春秋战国时代,因此这五个墩台当为战国时代的墩台,其中一个被明代沿用。

4.红草石门台及墙壕

在马家寨镇大红石村岭东和岭西两个自然屯之间的山上,有一个烽火台,总面积7850平方米,有4圈环壕,最外圈环壕长约340多米,台下有不同规格的青砖。从墩台东南角向山下延伸有一土墙,至沟谷处长约280米;自沟谷向西过一个山坡向西南方向墙与壕并存,至岭东与岭西间的岭上止,长约120米。此岭原为岭东岭西两个屯之间的通道,后来道路改道,此岭废弃。

该烽火台,在《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中名叫大红石村台子山烽火台(211282353201170056),位于马家寨镇大红石村西北1000米台子山顶上。大红石屯为《开原图说》中的红草石门屯,烽火台为红草石门台。

此台记录为明代烽火台,位于明长城的内侧,没有必要修筑与台连接的长城。因此推测,此两段土墙年代久远,有可能是燕秦汉长城的遗迹,此台为前代墩台,被明代沿用。

5.帽山烽火台

在铁岭县平顶堡镇山头堡村东,有一个山峰叫帽山,我们在这里发现一个台子,台顶有“国家点”标志,旁边为风力发电的“风车”,此台从表面看年代久远。可能是因为有“国家点”标志,此台得以幸免消失。

(三)开原市黄旗寨镇的老墩台

在开原市黄旗寨镇境内,从大寨子开始至马虎沟止,发现数个老墩台,位于南柴河两岸适宜瞭望的山上,这些台子连成一线,且全部称为“老墩台”,很独特,别处或单称台子,或叫大台子、小台子、四方台、烽火台,或以方位命名为南台、北台。可见这些“老墩台”年代久远。

大寨子老墩台:位于黄旗寨镇大寨子白灰厂山顶,柴河干流东侧,中兰线柴河大桥就在山下,又有道路经枪杆峪可达下肥地。

小寨子南山老墩台:此台有人说有,实地调查村民不知详情。南柴河沟谷至此变得狭窄,如果此地没有墩台,则其他墩台不能相互联接。根据地形判断此地一定有台子,且必在南山,有待进一步调查。

增家寨老墩台:位于增家寨河北九孔玲珑山二级台地上,在白鹭洲风景区内,保存完好,台高约6-7米,周长约30米,景区一度计划开发成为景点,并请资深历史学者帮助策划。

谢家沟老墩台:位于谢家沟大桥北侧突出出来的山头上,当地人称之为老墩台。

黄旗寨老墩台:位于黄旗寨后山,有大台子和小台子两个。

蓝旗寨老墩台:位于蓝旗寨北山上。

马虎沟老墩台:位于马虎沟村东山上。

这一系列的墩台地处明长城以外,是一个防御整体,并且都叫老墩台,因此要做为一个整体考量。据铁岭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许志国介绍,大寨子老墩台为战国墩台。据此推断,这些老墩台当为燕长城烽燧。

以上这些土墙段落和墩台遗址,自小高力屯经大高力屯,向王广福屯延伸,王广福屯东过沙河即为铁岭县山头堡村,这里有史书上多有记载的山头关。山头关东有帽山烽火台。再向东为红草石门台和两段长城段落,接下来即是柴河堡、一面城、大寨子及黄旗寨镇系列老墩台。这很有可能是燕长城通过的路线。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这此土墙和墩台的年代,我们也要把它记录下来,为将来古长城研究提供线索记录下来,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研究。


二、明长城内边遗迹

1.下城子明长城内边遗迹

2020年,我们在新镇北堡遗址(在威远堡镇镇北村南城子水库边上)西侧山上发现一段边墙遗址和一座烽火台,此段边墙为一道东西向壕沟,西侧向威远镇下城子(袁家屯)方向延伸,东侧向镇北村城后屯方向延伸。

2021年,我到镇北堡进行调查,又发现长城遗址。以镇北村至威远堡公路为界分为两段。东段在公路上即可看见一道土墙,其北侧为堑壕,遗迹相当清楚,向东与新镇北堡遗址西侧山上的边墙相接。西段自公路始,在袁家屯后山通过,经陈背岭,至昌图县昌图镇东明村齐家屯约5.5千米。我认为这就是内边遗址。

齐家屯至东明段未经考察。2020年,我和刘兴晔、王东升受邀到昌图关山寻找青阳关遗址,没有找到关的遗迹,却在东明村北、原昌图县劳教所东的山上发现了一段长城壕堑遗迹,围绕一个沟谷略呈“?”形,约长900米。沟谷向西朝向马仲河,西侧山坡平滩有石砌旧房屋基址数个。在马仲河南岸山脊上还发现一个台子,台侧有墙壕遗迹。

2.小北沟明长城内边遗迹

2020年6月13日,我与刘兴晔到开原市威远堡镇南城子村小北沟调查长城,发现敌台一座。此敌台为北沟长城敌台(211282352101170029),位于南城子村北沟屯东700米的山上,高程204米,南接北沟长城,北接茶棚长城1段。敌台两侧有两道长城墙体。

更重要的是在此敌台南侧约50米,我们发现了明长城内边和外边的交叉点。明长城资源调查时未对内边进行调查,所以报告中没有关于内边的内容,以至于参加调查的同志都怀疑内边的存在。

后来,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考察,发现内边始于北沟长城敌台南交叉点,向西从小北沟屯中通过,至南城子水库左岸断崖止。

此段内边长城以小北沟屯为界,可以分为两段。东段自交叉点始,至小北沟屯止,长约600米,近屯段落已辟为田间作业道;近敌台段落为一顶宽约两米的土梗,遗迹清楚。西段从小北沟屯始,至南城子水库左岸断崖止,长约800 米,近屯段落约300米,遗迹破坏严重;近水库断崖段落长约500米,遗迹清楚。水库左岸小道至断崖处150米长城,为一顶宽约7米的土梗。

断崖处向下即为南城子水库库区。根据长城走势、叶赫河流向、古道走向和地形判断,老镇北关就在水库库区内,在长城墙体向叶赫河的延长线上。断崖当为修水库时取土形成的,关城、关门等遗址也因取土而消失。

2022年11月5日,我与刘兴晔、王义邀请铁岭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许志国、调兵市历史文化学者邱宝成共同考察,认定此段长城为明长城内边无疑。

老镇北关遗址至镇北村城后屯之间未经调查。根据地形位置推测,可能的路线是,从老镇北关过叶赫河,向西北沿镇北沟东山,过李菜园子屯后,折而向西过城后屯,与镇北堡西山边墙相接。有待实地调查认证。


三、其它长城遗迹

2020年,我和刘兴晔发现了袁家屯与双城子分水岭两侧长城遗迹。开原市威远堡镇袁家屯,现隶属于镇北堡村。该屯至双城子村间有下万线(下城子至万家沟)公路,两屯分水岭公路东西两侧有土墙和沟堑,为长城遗迹。堑深约2米,公路东侧长约300米,西侧长约280米。此长城与袁家屯北山的内线长城平行。为何年代所修,目前不能确定。

我们曾经怀疑此段长城是战壕,因为解放战争时这里是四平战役的外围战场,确实打过仗。同时也不排除日俄战争时在这里修过战壕。但此堑壕要比战壕深得多,并且墙的遗迹明显。在此墙壕附近我们还发现了两段明显的战壕遗迹。此两处战壕没有长城的堑壕深,走向也不规则,且只是独立的两个段落,不与其它堑壕相连。从现场的地形看,此两段战壕附近的长城现代战争时防御不足,因此加修战壕进行弥补。这说明后来的战争,使用了前人修的长城作为战壕,不利防御的段落加修战壕进行补充。


四、叶赫部落罗寨和长城

1.落罗寨遗址

2005年,我在莲花镇工作期间,发现了这个遗址。在莲花中学北500米处,二杨线公路西侧,有个小地名叫“贤人牌”,清代时立有石质贞洁牌坊,有大小石狮子和“仉氏遗风”匾额。贤人牌东侧有块耕地隶属于莲花镇孤榆树村二组,叫“四方地”。遗址南墙和北墙长度各约130米,东墙和西墙长度各90米,周长约440米,面积约11800多平方米。

明冯瑗《开原图说》卷下记载:“镇北堡十里为白马儿山,山有关即镇北关也,关外即夷人境。东北三十里曰啰啰寨,寨东北又三十里曰夜黑寨,即白羊骨寨,而金台失寨又在台住焉。自寨至关六十里,至堡七十里,至开原城一百二十里。”

这里的啰啰寨即落罗寨,为女真叶赫部的寨子之一;夜黑寨即叶赫寨,为叶赫部西城;镇北关为老镇北关,在南城子水库大坝附坝北约300米内边断崖向叶赫河的延长线上。在地图上测量,老镇北关至孤榆树四方地直线距离13公里,四方地至叶赫西城直线距离恰好也是13公里。正与《开原图说》记载各相距30里的里程相吻合,因此认定为叶赫部的落罗寨遗址。

2.叶赫部长城

落罗寨东墙向北延伸约80米后,拐了个直角弯上山,经莲花中学果园的北山,在果园东山最高处向另外一个沟谷艾青沟的山脊延伸,沿着艾青沟的北侧和东侧山脊,在孤榆树村东山屯的东侧下山,在东山屯的南侧平地过南沟河后上南山,经范家沟后山,向梨树沟和窑沟方向延伸,长度约7000米。

落罗寨东墙向南延伸,跨二杨线,直到南沟河处消失,过南沟河和叶赫河,向西为孤榆树村河北屯后山,经吴木匠沟、廖毛沟、张家坟沟,至莲花北大沟沟口有连续不断的山顶土墙遗址,长约5000米,高约0.3—0.5米。廖毛沟南山有一直上直下的深沟,人工挖掘迹象明显。孤榆树河北屯后山、廖毛沟后山、长山嘴子各有台子一个。

落罗寨遗址在这两段墙的西侧,墙对遗址起到保护作用,像人的两个臂膀一样护卫着落罗寨,用来防御明朝的威胁。因此认定为叶赫部长城。


五、新老镇北关、镇北堡

(一)新老镇北关

明长城内边,正统二年(1437年)开始修筑,从内外边交叉点,过叶赫河,经镇北大沟东山、下城子北山,过陈背岭,经昌图齐家屯、东明、关山,从清阳堡北侧通过,沿马仲河东岸向庆云堡内外边交叉点延伸。内边在叶赫河左岸马儿山设镇北关,在南城子水库库区内,遗址因取土消失。

明成化五年(1469年),开原守备周俊“开拓柴河抵蒲河界六十里,改设镇北、清阳二堡”,镇北堡改设原因是展边,也就是说,周俊于1469年修筑了外边。外边在开原境内包括茶棚长城1段、茶棚长城2段、茶棚长城3段、罗家屯长城1段、罗家屯长城2段、石龙长城1段、石龙长城2段、石龙长城3段、糖房长城1段、糖房长城2段、糖房长城3段等段落。从内外边交叉点经莲花镇莲花村茶棚屯,石龙村罗家屯、石匠沟、夏家沟、学房沟、苏家沟,糖坊村糖坊街,至大台山出开原入昌图界。

明朝在内边以北修筑了外边,长城再过叶赫河还必须增设关口,即新镇北关,位置在莲花镇莲花村大台子沟口,现关门台犹存,关城遗址虽然严重破坏但尚可辨认。

(二)新老镇北堡

1.新镇北堡

《辽宁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记载,镇北堡(211282353102170004),位于开原市威远堡镇镇北村东南400米,高程151米,地处寇河支流河谷,东面有南城子水库。

调查发现,此城边长200米,周长800米,面积40000平方米,南侧一门,有瓮城。城内外遍布残砖碎瓦,有很多布纹瓦片;发现细质灰色陶片;一些缸类陶器残块胎质粗糙,火候很高,有黑色釉;采集的残砖有各种不同规格;遗留石臼、石磙子、石磨盘等石器。城中有三四处建筑基址残留,北城墙上有角楼和腰城台遗迹。

从图上和实地调查来看,此古城与内边距离太近了,这个古城不是展边前的镇北堡,而是展边后改设的镇北堡,即新镇北堡。为什么叫改设而不叫新建,地表文物告诉我们,这个古城至少在辽代就已经存在,展边后将镇北堡设在这里,因此叫改设。清康熙皇帝第一次东巡曾经在这里驻跸。

2.老镇北堡

新镇北堡找到了,那改设前的镇北堡在哪里呢,以前一直困惑史界,有学者认为在南城子村砬子底屯,却没有发现古城遗迹,并且从交通上也不利于向长城线增兵支援。

威远堡镇双城子村有两座古城,南城位于昌威线(昌图至威远堡)、寇河支流西,遗迹消失。北城位于昌威线(昌图至威远堡)、寇河支流东。古城西墙为自然山体,山顶发现一个烽火台,东墙长约120米,南北墙长约100米,地表遗物不丰富。百姓在墙外建房居住。

文物部门考证这两个城为明代小城,但没有说明城的功用。刘兴晔查找史料查看地图思考分析,首先提出双城子为老镇北堡。

我很赞同刘老师的观点,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堡城与长城的距离适合增兵的需要。堡城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五级屯兵城(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中的第五级,是离长城最近的屯兵城,负责长城线的瞭望、守卫工作,遇有敌情根据烽火台传来的信息向长城线上派兵支援。老镇北堡是内边的屯兵城,距内边必须距离合适,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二是堡城必须有道路与长城线相连以便于增兵。从双城子至下城子的下万线为古道,可以满足增援长城线的需要。老镇北堡控制的长城线,东起老镇北关,西止陈背岭。从交通和堡城设置位置分析,老镇北关当为老镇北堡和威远堡的分界线,陈背岭当为老镇北堡和老青阳堡的分界线。



责任编辑: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会长 王义



 
上一篇:期待开原古城“线河烟柳”再现 作者/霍英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