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古城概况  >  古城历史
《辽宁·开原古城历史与纪年》
发表时间:2017/8/20 22:50:07     阅读次数:     字体:【


《开原古城历史与纪年》


(远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远古

距今一万年前,居住在辽北及开原地区的原始人处旧石器时代。远有“昌图人”头骨化石为证,近有开原东部山区的“肖家崴子遗址”为证。

距今五千年前,辽北地区的原始人处新石器时代。远有沈北“新乐文化”遗址为证,近有开原东部山区的“团山遗址”为证。

夏商周

公元前二十世纪至前三世纪(夏、商、周)时期,辽北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夏属青州,商、周时属幽州,为濊貊人生活地。开原东部山区的“后山石棚遗址”可以为证。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辽北及开原地区隶属辽东郡。秦筑长城,从开原腹地(清河南沿)东西向通过。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后)汉筑长城,与秦长城同走一条路线。当时的开原地域,正处在中原王朝的东北部边缘地带。

西汉初年,在开原南境中固新屯古城设望平县。望平上属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阳)。望平是辽东郡十八县之一。

东晋十六国时(公元317—420)的开原地域,仍处在玄菟郡的北疆,里一半、外一半。它正处在契丹、夫余、高句丽和汉族的交汇处。自秦汉,至魏晋,一直是夫余管辖的地方,特别是从三国到两晋这一时期,辽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夫余的领地。

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高句丽据辽东,本境为高句丽地。今留有龙岗山城、龙潭山城、马家寨山城等。

南北朝时期(420—581),高句丽占据了辽东、玄菟两郡。此时,高句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就在这一时期,高句丽在开原设铜山县,位置当在开原南境中固新屯古城遗址。

隋唐五代十国

隋炀帝大业七、九、十年(661、663、664)隋炀帝三次赴辽东征讨高句丽,皆因粮草不继,无功而返。当时,开原地方隶属高句丽。

唐总章元年(668)辽北地区的夫余城(开原城北郊塔子沟山城)及城子山、龙潭山等高句丽山城均被唐将薛仁贵攻下。

同年,12月,唐设安东都护府。在今开原马家寨山城设延津州,隶属于新城都督府(抚顺北高尔山山城)。

唐·渤海国(713—926)在开原地区设铜山郡,位置当在开原南境中固新屯古城遗址,隶属夫余府。

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原地区,已处于契丹国的统治之下。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在今开原老城建郝里太保城(后称咸州城)。

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平渤海,“乃招平、营等州客户数百”在今开原老城建土城一座,初号郝里太保城。此为今日开原之雏形。

公元928年,辽将渤海内地的东平府东平寨(兴凯湖西岸)官民集体迁到开原南部的中固,命名为同州。

开泰八年(1019)十月二十一(农历),辽圣宗耶律隆绪置咸州于郝里太保城。此后,就称郝里太保城为咸州城,并置安东军,隶属于东京道,州下设咸平县。

同年,在咸州置州学(也称儒学)。

重熙六年(1037年)依清朝乾隆本《开原县志·残卷》记载,开原崇寿寺塔“兴宗重熙六年”(1037)建成。

清宁五年(1059)咸州州学置官师一人,助教一人。

天庆四年(1114)女真族部落联盟酋长阿骨打攻占咸州城。

金收国元年(1115)金在咸州城置咸州路都统司。

天眷、皇统年间(1138—1148)洪理大师创建崇寿寺。始建位置在黄龙岗塔子沟山城,称作西山崇寿寺。

皇统三年(1143)进行行政区划改制,废州置县,咸州降为咸平县。金朝初年(即南宋初年)祺州废,密云县改称庆云县。庆云县划归咸平府管辖,治所在今康平县东南小塔子。

天德二年即南宋绍兴20年(1150)海陵王完颜亮更变全国机构,改咸州路为咸平路,升咸州为咸平府,咸平县仍保留(驻地在咸平城内),大定七年(1167年)改称平郭县。

大定元年(1161)咸平发生括里起义。契丹部人在谋克(下级军官,辖300人)括里(契丹人)的率领下,于1161年聚众起义。后在金军追击下起义失败,括里逃往南宋。

大定十三年(1173)金在咸平府置府学,设教授一人,生员多为女真人,间杂汉人。

大定二十九年(1189)同州废,设铜山县。

明昌元年(1190)二月(农历,下同),王寂以提点辽东刑狱的身份,从辽阳起程,到辽东各部(含东京路、咸平路)视察。

明昌三年(1192)金于咸平府铜善馆(位置在今开原中固附近)置粮仓,利用辽河,漕运粮食。

崇庆元年(1212)金驻银州将领(千户)耶律留哥(契丹族)为反对金朝的民族压迫,逃至八面城一带扯旗聚义,抗金投蒙,于金贞佑元年(1213)称辽王,定都咸平,号为中京。后,成吉思汗也封其为辽王,仍驻咸平城。

贞佑二年(1214)咸平招讨使蒲鲜万奴率兵40万围剿留哥,双方大战于归仁县(今四面城)北,万奴大败,逃往东京(辽阳)。1215年,万奴在东京称王。次年,出走东土,建东夏国。

蒙古窝阔台五年(1233)元设开元万户府,治所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元朝初年,在咸平旧城之西,重建咸平府城(至正二年即1342年后称开元城)。至今开元城西墙遗址(在今开原老城西郊)尚在。据推测,方城规模,每边约为2华里。

元朝初年,沿金旧制,在新建咸平城置咸平府,属沈阳路。至元十七年(1280),又在咸平府置咸平路。

至元二十三年(1286)二月,忽必烈第三次设立东京行省(即后来的辽阳行省),并将行省治所移至咸平。朝廷派往东京行省(治所咸平城)的长官有:阔阔你敦为左丞相,塔出为右丞相。东京行省在咸平存世五个月。

至元二十三年(1286)开元万户府更为开元路,治所仍在黄龙府。开元路领咸平府(在今开原老城西关村)。咸平路降为咸平府,隶属于开元路。

大德五年(1301)咸平府学收生员20人。府令:生员“业后由守令举荐,台宪核考,可用为吏为教”。

泰定二年(1325)三月“辛酉,咸平府清河、寇河合流,失故道”。寇河,原从咸平城北流过,现改在城东南注入清河。

至正二年(1342)开元路由黄龙府迁到咸平府。后割咸平为散府,再后来降府为县(即咸平县)。在此后的二十七年中,古城咸平,便以“开元”之名传世了。

元朝后期“开元路,领县七:咸平、新兴、庆云、铜山、清安、荣安、归仁。”

洪武二十年(1387)明将冯胜、傅友德、蓝玉率重兵围困在双辽(郑家屯)以北的金山镇至大金山堡一带,元朝将领纳哈出被逼投降,开原地区始归明朝管辖。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明军三万卫迁入开元路旧城(在今开原老城西关),并建三万卫指挥使司。地方军政官员开始用“开原”代替“开元”,开原名称由此开始。

洪武二十一年至成化十七年(1388—1481)在开原城周边陆续建成镇北、清阳、镇夷、永宁、古城、庆云、松山、靖安、威远等九座边堡小城。围绕九堡(开原城直辖),建长城(俗称边墙)270里。

同期,在整个“开原疆场”(今辽北地区)建五城、21边堡、4边关(青羊关、山头关除外),筑长城529里。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封韩王,封国开原,但朱松并未就藩。

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开原城设三万卫学,建草房三间为学宫,作为讲学授课之所。

洪武二十六年(1393)徙辽海卫于开元城(今西关村),并因开元城之东建砖城,称作开原城(即今开原老城)。

永乐三年(1405)朝廷指令辽东都司(驻地辽阳)设马市。永乐四年,在开原城东屈焕屯(马市堡)设女真马市,并在镇北堡东建镇北关。

永乐五年(1407)在开原中固置驿馆,先名铜馆驿,当年又改为抚顺站(此驿站从抚顺迁入)。

永乐六年(1408)前后,部分海西女真人,在得到明朝同意后,陆续南迁,愿意入居安乐州、三万卫等地。不过,这种试探性的迁徙,人数很少。待到16世纪中期,海西女真(明朝称“扈伦四部”为“海西女真”)从忽剌河地区大举南迁,他们分别迁到乌拉河、辉发河、叶赫河、哈达河定居。

永乐七年(1409)置安乐州、自在州于开原城,负责管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事务。后来,自在州迁往辽阳。

正统七年(1442)又在开原北境,重修外边(即在永乐年间修筑的内边之外),长达115里。

正统十二年(1447)开原重修石塔寺(崇寿寺)及石塔(崇寿寺塔),主事黄瓒撰《开原重修石塔寺碑记》。

成化二年(1466),辽东都司在开原古城堡南设达达马市,并建新安关,为蒙人入市通道。后于嘉靖三年,迁新安关及马市于庆云堡西。

成化二十年(1484)辽东地震,明初始建的老城钟鼓楼塌毁。

弘治十六年(1503)扩建中固城。它是“所”城,为辽东十八城之一。

正德十六年(1521)开原重修石塔寺,“由郡人知县周佩”撰文记于碑。碑文载:“由永乐甲申,迄成化丁未岁,历经五重修矣”。

大约在嘉靖二十二年(1543)以后,旺济外兰(王忠,即王台之叔)至开原东哈达部当部长,明朝升他为都督佥事。

同一时期,叶赫部的第四代褚孔格也南迁到叶赫河,建叶赫部。

嘉靖二十九年(1550)王台(万汗,即王忠之侄)在开原东部山区的哈达城,就任哈达部部长,并自称哈达汗(王)。

万历二年(1574)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因屡犯明边,被李成梁火攻焚寨,只身逃脱,求匿哈达部。后被哈达首领王台押送京师,处以磔刑。万历皇帝为之庆贺,诏告太庙,赏百官。

万历十年(1582)雄踞清河、柴河流域数十年的第一位女真汗——哈达部首领王台故去。

万历十一年(1583)李成梁伏兵中固城,派军在开原城内“夷市”内诱杀叶赫首领杨吉奴、清佳奴兄弟及随从300人。李成梁率骑兵出镇北关,在关前击退叶赫援军。

万历二十一年(1593)开原重修石塔寺。庠生陈邦撰《重修石塔寺碑记》文,文记此寺已经八次重修。

万历二十四年(1596)开原老城附近,发生破坏性地震,震中裂度七级强。

万历二十七年(1599)叶赫部兵犯哈达部。努尔哈赤应哈达之邀,出兵“应援”,乘机攻下哈达贝勒城(今古城子)。万历二十八年,哈达灭亡。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即1618年)开原兵备道右参政冯瑗著《开原图说》一书。书中所提“开原”,包含现在整个辽北地区。书分上下册,属军事地理书。

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即1619年)明军围剿后金失败,开原总兵马林兵溃三岔堡,兵备道佥事潘宗颜战死。六月,努尔哈赤攻陷开原城。马林等多名高级将领阵亡。清军“毁其城,焚公廨并民间房屋,遂回兵”。

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努尔哈赤四征叶赫,东西二城均被攻下,金台石、布扬古被俘。努尔哈赤下令,将他二人勒死。

后金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清修柳条边,护“龙兴之地”,本年修至清原英额门(南起凤凰城南)。

顺治元年(1644) 修建开原老城清真寺。

顺治五年(1648)柳条边从英额门修至山海关。

顺治十八年(1661)尚阳堡(在今清河水库库区)接纳流放人员日增。顺治皇帝下旨:此地人丁虽少,仍设佐领。此后尚阳堡设佐领一员,管理流放人犯。

康熙三年(1664)设开原县。辖区广,西至法库门,东至英额门。同年,在开原老城建学宫,设学宫训导。

康熙四年(1665)在开原城三万卫学旧址设儒学,修圣殿三间,此后又六次增修。

康熙九年(1670)朝廷下令,修筑新边。康熙十年,从开原北境的杨堡向北修至吉林法特哈。在辽北(柳条老边)设威远堡边门和法库边门。昌图等地为边外,来开原须从边门出入。

康熙十年(1671)康熙从盛京去吉林,驻跸镇北堡。

康熙十七年(1678)出版知县刘超凡主编的《开原县志》。

康熙二十年(1681)建京师(北京)至吉林乌拉站道(驿路),从开原腹地通过。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皇帝回盛京祭祖。祀毕,予赴吉林等地巡视。途经开原曾家寨、清河沟等地狩猎。从吉林归来,驻跸威远堡。次日又到开原城石塔寺小憩,并捐俸银一季,以助维修庙宇。

康熙四十年(1701)开原城重修关帝庙。知县罗暄作记勒碑。

雍正三年(1725)在县城东南隅学宫旁辟讲堂三间,招贫困子弟入学,称开原义学。义学为官办,拨学田一千亩。

乾隆四年(1739)在寇河北岸建龙潭寺院(也有说“乾隆元年始建”的)。

乾隆二十九年(1764)从盛京及所属的辽阳、开原等15个城镇,选派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1028人,连同家属,共4295人,调往新疆伊犁,驻防戍边。开原城这次调出锡伯族官兵95人,其中防御官一名。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东巡,拨银十一万两,重建开原城。至乾隆四十七年告竣。

乾隆四十四年(1779)在尚阳堡永安寺旧址重修永安寺。奉天学政李绶为之作文记碑。

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开原老城十字街中心重建钟鼓楼。

乾隆五十六年(1791)出版知县明亮主编的二十二卷本《开原县志》。后失传。

咸丰七年(1857)出版知县全禄主编的八卷本《开原县志》,存史价值较高。

同治三年(1864)“马傻子”真名马国良(昌图府人),后改名为马震龙,在昌图府买卖街(今梨树)起义。1865年南下攻克开原、铁岭,直逼兴京,进占凤凰城。这时的义军达三万余人。

同治八年(1869)重建钟鼓搂,高七丈。此楼,1970年被拆掉。

光绪元年(1875)开原城地震,五级,崇寿寺塔顶铜版震落。

光绪十一年(1885)开原县令魏拥、训导李云在开原文庙旁创建龙冈书院。宗旨为:“养成贤才,供朝廷之用”。

光绪二十二年(1896)经朝廷批准,盛京地区围场允许垦荒。同年,在威远堡设局招垦。今西丰一带原封禁地开始有垦民进入,此为西丰居民之始。

同年,沙俄军队进驻开原县小孙家台附属地,筹建东清铁路支线(长大铁路)。

光绪二十六年(1900)俄以护路为名,派一支军队进驻开原老城及小孙家台。

同年,辽北兴义和团。据《开原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在开原的组织,在邓法师领导下,广大团民同仇敌忾,烧毁了开原老城西街的天主教堂和东街的耶稣教堂,杀死了胡作非为的传教士。

光绪二十七年(1901)英国基督教长老在开原城教会院内成立教会小学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俄共建的南满支线(长春至大连)通车。

光绪二十九年(1903)沙俄在今铁路货物处北侧,修筑简易火车站。

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在日俄战争中失败的俄军退到开原,开原成为休战区。九月,日俄战争结束,俄将东清铁路转让给日本。

同年11月,日与清政府缔约,开辽阳、开原、铁岭、法库、通江口、长春等16个城市为商埠,在小孙家台划了租借地。

同年,日本取代俄国,关东军进驻“开原附属地”。

同年,废科举,办学堂。开原县创立第一所两等小学堂、师范传习所、劝学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法库设县,开原县的辽河以西辖区划给法库。

同年,日本人对南满铁路进行改建,窄轨改为标准轨。辽北地段的改建,于1908年5月完工。

光绪三十三年(1907)日本人继承俄国人的衣钵,在开原小孙家台置满铁附属地,割去的土地面积多达184505万坪,折⒍1平方公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版知县保清主编的重修本《开原县志》。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开原城撤销旗署,设县知事。

民 国

民国四年(1915)日本“满铁”曾在开原驿(今新城街)修筑一青砖、薄铁覆顶的火车站,位置在俄建火车站(今孙台路西头)以北(移一位)。民国十八年(1929)“满铁”又在旧站之北800米处,修建火车头式车站大楼(一直沿用)。

同年,开原城增溢涌烧锅产的玫瑰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四等金奖。

民国六年(1917)开原附属地(新开原)基本完成街道路网及上下水设施。至于城市规划,已在1908年完成。

同年,出版知县章启槐主编的六卷本《开原县志》。

民国十五年(1926)12月(公历,下同),开原至西丰轻便铁路通车。

民国十八年(1929)出版知县李毅主编的十二卷本《开原县志》,内容通俗广博。

同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辽北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即开原支部。

民国十九年(1930)中共清河沟区委建立,下设兴隆台、上肥地、上清河三个党支部。

同年,始建普觉寺,1936年完工。

民国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19日,日军占领新开原;20日,占领开原城(老城),并成立伪“自治维持会”。

同年,冬,东北讲武堂毕业生栾法章和乡绅白子峰立即组织和领导了抗日义勇军第五路军。这支队伍,最多时达四千多人,经常活动在开原、西丰、清原一带。他们的战绩主要有:袭击刁皮屯、攻打开原站、夜袭八棵树。

民国二十二年(1933)日伪施行保甲制。县内居民以十户为一牌,以村为甲,以一个警察区为一保。保设正副保长、甲设正副甲长,牌设牌长。

民国二十八年(1939)伪开原县公署迁到今开原街。

民国二十九年(1940)按伪《国兵法》,开始在县内征国兵。体检不合格者,编为“勤劳奉仕队”,服劳役,每年4个月,服3年。同年,推行“粮谷出荷”,强征农民粮食。

民国三十年(1941)伪行政区划调整,开原县隶伪四平省。

民国三十二年(1943)日伪在开原县许家台南设“思想矫正院”,内置狼狗圈、刑讯室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9日,150万苏联军队,向日本关东军发动袭击,8月17日,78万日本关东军投降。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开原,接受日军投降。9月,中共派军队和干部到辽北,组建民主政权。

民国三十五年(1946)8月,辽北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民国三十七年(1948)2月27日,开原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原县城举行万人庆祝大会。

同年10月11日,组建开原总工会。

同年10月26日,开原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同年11月1日,徐健之任开原县长,原县长孟宪民离职。


——原载 高清林的《开原简史》




(编者注:节选自开原古城学者高清林文稿,文字内容略有改动)

 
上一篇:文献资料:“红册地”的概念
下一篇:千年古城在其历史发展中曾突显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