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古城概况  >  古城记忆
《写意开原》之:长城的足尖 制作出品/戴为众
发表时间:2017-02-20     阅读次数:     字体:【


《写意开原》之:长城的足尖



几乎从开国以来,明朝就把蒙古视为自己的主要敌人。在明代的军事地图上,开原正处于大明与蒙元势力对垒的交叉点上,西北是兀良哈蒙古三卫的福余卫、泰宁卫、朵颜卫,东北是海西女真叶赫部,东面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哈达部,都是明王朝的潜在威胁。纠缠于蒙古人和女真人之间的开原,被推向了战略最前沿。

明代开原区位图

开原古城迎恩门

开原古城地标:崇寿寺塔

明代冯瑗的军事地理专著《开原图说》

谁要想打破辽东防御的整体链条,必须从开原这个第一个环节入手。为了强化防务,大明王朝在开原打出了"三张牌":第一张,革去州县,改行卫所。先将三万卫移置开原,后迁入辽海卫,设开原兵备道和北路参将府,马步军经常有1.3万。为了解决补给的困难,开始实行屯田制,军士三分屯种,七分守城,使开原境内屯堡相望,阡陌相连,许多乡村的地名由此而来。第二张,封王镇边。朱元璋把自己的第二十个皇子朱松封到开原,封号为韩王,以开原为藩国。尽管英年早逝的朱松一直没能到任,但清晰见证了大明君主的苦心。第三张,兴建长城。在明朝与蒙古人之间,划出一条军事分界线,以增加自己的安全系数。于是,长城的身影开始在开原出现了。

引自冯瑗《开原图说》

韩王府御花园遗址

与我们视野中的"万里长城"不同,开原境内的长城,是由夯土墙、石砌墙、劈山墙、木栅板等连接而成,不叫长城而叫"辽东边墙",颇具东北特色。这一工程,在开原分为西部边墙和东部边墙两部分: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修建的开原镇北关(今莲花街村)至广宁的西部边墙;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修建的镇北关至丹东鸭绿江的东部边墙。

开原长城国家认定表,共27段

庆云堡老虎头长城遗址

横亘在西、北、东三面的大明边墙,在开原走出了一个"几"字形,而开原正处于其顶端,也被称为"长城北极"。辽东边墙犹有一把楔子,楔入东北内地,楔子的顶尖即是开原。可见,开原形势之险要,"居全辽最上游"、"跨龙冈,临大漠,边徼咽喉之路",绝非空穴来风。在这条500余里防线上,十里一堡,五里一台,雄关隘口林立,烽火台瞭望台星罗棋布,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明代开原疆场防御图

东北的长城源远流长,而开原则一直在院里院外之间徘徊。这并非偶然,而是汉族统治者十分矛盾的告白,时而拒之门外,时而强拉入怀。随着1644年吴三桂拱手让出山海关,长城从此进入它的萧条期。人们常说"明修长城清修庙",清朝把修长城的银子,花在了和谐民族关系上,他们要打造一个无形的长城。长城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质的变化,柳条边应运而生了。

柳条边示意图

柳条边不是战争工事,那绿色的柳渲染的是一种家园的氛围,就是不让关内的老百姓来拿东北老家的人参貂皮鹿茸角,关外三大宝是满族人的私房体己。他们插柳结边,以定内外,把开原笼罩其中,这一锁就是二百年。

象牙山石洞沟沟口

开原乡村之一

开原乡村之二

开原乡村之三

开原乡村之四

开原八景概览

今天,时代没收了英雄们的兵刃。原来的雄关漫道,渐渐变得旧墙斑驳,霉苔处处,荒草凄迷,暮鸦回翔,成为无边无际的乡野风光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因为这道风景的存在,开原的美丽和鲜艳才有了重量。

高台子烽火台遗址

残存的边墙

镇北镇西侧镇北台遗址

老虎头西北边墙遗址之一

老虎头西北边墙遗址之二

双楼台南墩台遗址

双楼台(明宣威楼)遗址

双楼台北边墙遗址之一

双楼台北边墙遗址之二

制作出品/戴为众,欢迎提供老照片及线索

 
上一篇:《写意开原》之:千年咸州 制作出品/戴为众
下一篇:《写意开原》之:也曾烽烟起 制作出品/戴为众